城市要在未来繁荣常青,唯有持续锻造“创新”灵魂。
一座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也成不了一流城市。而一座城市成长为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也是内生驱动力不断转换和升级的过程。
今天的青岛,正以实际行动落实“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殷殷嘱托,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人才、资本、科技、孵化等全链条创新要素的耦合,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全面迸发。
“青岛当前的发展状态和潜力,与‘独角兽’企业相类似,是一个充满创新创业活力与强劲成长力的青春之城”。
创新与成长,是“独角兽”最鲜明的特质,也是青岛极具特色的城市标签。站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青岛用创新搞活一座城、用科技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趟出了新思路新经验,在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上率先走在前列,也一定会是中国开放发展的战略新支点、创新新支点。
1、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内生动力
发展的巨大潜力,就蕴藏在大胆的制度创新中。
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有继承、有突破、有借鉴、有开创,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有许多“新打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重视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
“搞活一座城,关键靠创新、靠科技引领、靠创新型人才”。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等15个攻势,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对城市的引领力,加快聚集高校、科研院所等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激活城市创新力。
青岛这一年多的显著变化已成为“现象级城市”:截至目前,已派出四批干部赴深圳体悟实训、派出两批干部赴上海专业实训,频频举办高端会议、引进优质项目与人才......通过“派遣”和“引进”,一些创新的、前沿的思想观念开始冲击着青岛人的思维,倒逼青岛营商环境改善、各级干部思想意识转变,让青岛干部和企业走出“舒适区”,让这座城市的所有人都明白:不努力就会被淘汰、不创新就没有明天。
眼下,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越来越多的人动了起来,青岛这座城市正在根据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进行认知重塑以及内生活力的自我孕育。这样的城市,正在倒逼官员、企业家格局视野、知识结构必须要创新、要提升,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氛围已然凝聚。
顶层设计为青岛科技创新按下“加速键”,还包括在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中,“科技引领城建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的发起、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打响,青岛市科技局围绕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牵头出台《青岛市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提出要打好人才支撑、资本助力、平台建设、产业培育、服务提升5场攻坚战,逐步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创新创业环境,释放城市的生命力、成长力、创新力。
前有攻势、后有成果。在今年的抗疫战中,青岛科技企业爆发力十足,耐德生物仅用3天时间研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悟牛智能的消毒机器人走上抗疫一线,海信商用显示公司研发的视频会议系统支撑了多个远程会议……从抗疫研发成果的快速落地到复工复产的积极响应,无不昭示着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2、平台思维:诚邀全球“创新合伙人”
从去年以来,青岛科技创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嬗变,大概就是无数一流平台、一流资源的导入。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试点的城市,引入平台机构、打造创新生态,是青岛从崭新城市定位出发的新打法。
一年多的时间里,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启迪、正和岛、亚马逊、创业黑马、前海方舟、华夏基石……这些行业头部企业相继受邀汇聚岛城,畅谈平台经济,掀起头脑风暴,让青岛逐渐成为全国创新思想的策源地。
不仅引入知名科技服务机构,打造国内顶尖的标杆孵化器,还引进中国三大药物所中的两家——军事医学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其中,军事医学研究院二类化药咖啡因咀嚼片项目,实现一年内签约、落地、投产、纳税。
(图注: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0青岛创新节开幕式上,十大重点项目签约落地青岛,覆盖医疗健康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
纵观近年来科创能力强的城市,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当地产业、企业形成良好互动,将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转化成新兴产业集群,进而带动整座城市的发展。
青岛也加快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等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导入平台和资源,激活城市创新活力。每一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背后都是一个强大的科技和产业生态。
目前,青岛已引进50余家高端研发机构和3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等都与青岛开展了合作共建。
随着多层次多样化的平台搭建,为青岛拓展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也正是在创新活力的激活与优质资源的整合下,青岛交上了一份充满亮点的高质量答卷:“蛟龙号”下潜深海、“雪龙号”极地破冰、“贯龙号”深邃钻地,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这些都是对青岛创新感召力的回应和佐证。
3、生态思维:打造最优科创生态
在“硬核”科创正成为新风口的今天,无论是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还是国内竞争的加剧,靠生产要素的堆积来实现发展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让科研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动力,是必须要走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然而,科技创新的突破并不是一帆风顺,技术转化落地、产品成熟上市都需要时间。
要让创新力转化为经济动力,迫切需要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让更多基础研究成果在青岛落地转化。
“在优化发展生态上,我们理解,一个好的发展生态,必定是‘4+1’的发展生态,即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四链之间互为生态,离开了其他的链单说某一个链,都会事倍功半,不可持续。”
(图注: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0青岛创新节开幕式上,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2020中国创新创业城市生态指数研究报告》,青岛再次跻身“双创领跑型城市”。)
去年,青岛提出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连续两年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目的就是以发挥市场规律为前提,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引入创投风投等各类资本,在为企业提供资金的同时,也提升其运用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推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
截至8月末,青岛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规模达到近1000亿,管理人同比增长26.6%,增速全国第一,管理私募基金数量同比增长49.5%,管理基金规模同比增长26%。为了提高企业家资本意识,青岛从去年开始,组织一万名企业家进行资本市场知识培训。去年一年,青岛新上市公司9家,今年预计将达到12-15家。
这些基金无疑为清华大学、中科院系、中国海洋大学等在青岛的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资本支持;另一方面,科创母基金设立也需要更多优秀的项目、更多优秀创业人才,在青岛的高校、科研机构则提供了最好的项目和人才保障。
当然,青岛打造最优科创生态不只是创投风投的的引进。青岛还陆续发布诸多含金量更高、创新突破力度更大的人才新政,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营商环境,吸引各类精英人才在青岛这片热土上挥洒智慧、创造价值。
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也是青岛科创生态思维的体现。
4、国际化:链接国际创新资源融入青岛发展大势
以开放创新来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需要集聚各方伟力。
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青岛在国家开放发展的不同阶段,承担且完成了不同了使命任务。
在新发展格局中,青岛既是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这种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给青岛链接国际创新资源、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带来了巨大的合作空间。
今天的青岛,舞台已经铺就,来自全球的企业家都是“主角”和“名角”。譬如说青岛正在打造的全新平台——国际客厅,它就像一个开放创新的“超级市场”,推动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更好承担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使命。
选择国际客厅的“主宾”时,青岛也是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深思熟虑决定的,除去地缘优势,外贸、双向投资等合作外,能否链接国际化创新资源也是青岛着重要考虑的内容。譬如,青岛将以色列宣威五个国际客厅“主宾”之一,显示了青岛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以色列被誉为“创新国度”,是全球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国家之一,科研人员站人口总数比列世界第一,它的创新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对青岛很有借鉴意义。
依托“国际客厅”这一创新创业新平台,必将为青岛链接国际最前沿的创新资源,导入优质技术、人才、资本和创新生态,提升优化青岛创新体系,实现双方共赢。
结语:
放眼当下,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风口已来,青岛能不能打好“科创”这场硬仗,不仅关系着城市本身腾龙换鸟,也关系到区域发展。能不能在青岛科技引领下,带动胶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升级互动、形成协同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大湾区”,是很多人共同期盼的事情。
随着青岛“四链合一”的持续推进,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必将迈出更加扎实有力的步伐,趟出一条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青岛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正汇聚城青岛最蓬勃的生机,推动这座城市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