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科技创新,你会想到什么?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制药还是新材料?或许很少有人会想到农业科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业科技则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子虽小,但蕴含的科技含量一点也不少,生物育种更是一项十年磨剑的‘苦差事’。”山东威尔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泉城对此深有感触。多年从事选育、推广优良蔬菜新品种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张泉城选育的番茄品种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一举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的局面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泉城在番茄育种试验田
张泉城在菲律宾亚太种子会与丹麦的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威尔种子公司的番茄试验田
十年一剑
良种选育“优中选优”
2021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到了种业。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张泉城正在云南省某个小山村的实验田里,进行新品种的番茄种子的选育,一年当中,他至少有半年时间要“泡”在实验田里。可是他现在还依然清楚地记得,文件里提出,要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有序并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应用。这也被业内解读为“顶层设计再为中国种业发展播下新‘种子’”。
对于这个消息,张泉城颇有些兴奋,对于种业来说,太需要政策的支持了。要知道,一个新品种的选育,要经过多年的投入和付出,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失败,“说十年磨一剑一点也不为过”。
2019年,张泉城选育的番茄新品种“威尔116”获得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证书(GDP番茄(2019)370547),而这个品种早在2009年,张泉城就已经带领团队引进材料开始选育了。
“最初我们在全国各地选取了360多份材料,经过反复的筛选、杂交、试验,优中选优。”张泉城介绍,不同的播种季节、不同的生态地区,选育出的新品种要经过排列组合,进行各种试验,经历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试验才能够选出优良品种。以最终“胜出”的“威尔116”来说,2011年春配制出父本和母本组合;2012-2013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4-2015年参加了早春温室区域试验,表现优秀;2016年参加生产试验,表现同样优秀,这才命名为威尔116。上报给相关部门之后,又历经3年的试验,直到2019年才拿到权威认可的证书,得以大面积推广。张泉城说,该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10000多亩,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上亿元,为农户每亩多增收3000多元以上。
张泉城带领团队选育甜瓜新品种“金宝19”,2013年,按育种目标在海南三亚试配27个薄皮甜瓜杂交组合,2014-2015年分别在北京、天津、寿光基地进行品种比较和生产试验,“金宝19”表现优秀,得以命名,2016年进行推广示范。该品种在省内累计推广2000多亩,为农户每亩多增收1500多元以上,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尽管用近10年时间才能拿到一个新品种的证书,张泉城依然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多参与生物育种的研究人员,非常辛苦,技术也很到位,但穷尽几十年也可能找不到最优的那个品种。我实在是其中很幸运的那一个。”张泉城说。
打破垄断
坚守种子选育第一线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新选育的种子在拿到品种证书之前,是没有办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而在应用之前,种子在农户的田地里进行试验,种子公司要根据农户之前的收入将费用补贴给农户。正如专家所说,在种业产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育种的现象比较普遍,育种产业投入大、回收周期长、风险较高、收益不明确。因此,无论是种植户还是农业企业,更倾向于参与短平快的生产环节,长此以往,产业高度集中于生产链条,育种环节却有所忽略。
张泉城清楚地了解行业的这一特点,但依然坚守在种子选育和试验的第一线,并走出了一条民营专业蔬菜种子公司的发展之路。例如,威尔种子公司选育的番茄品种“贝瑞”取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其先进性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品种的育成,有效解决了越冬、早春西红柿长期被国外品种垄断的局面,彻底解决了这一领域的种子“卡脖子”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前西红柿品种“贝瑞”每年推广5万亩以上。亩增效益万元以上,每年累计创造社会效益5亿元以上。此外,该公司育成的番茄品种还出口到南非等国家及地区,育成的甜瓜品种远销东南亚国家及地区。
面对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减少,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式,张泉城又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比对,组织农户进行集中培训学习,累计培训人员超万人次,使他们掌握新的种植技术及种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法,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户的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及技术保障。种子“上天”
他要打种业“翻身仗”
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张泉城知道,对于他和他的威尔种子公司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公司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机。资料显示,我国种子产业长期以来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相互分离,“育繁推脱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而发达国家跨国种业巨头早在50年前就已实现种子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深入,在我国现代农业种植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农业发展更加迅速。“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作为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我们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公司高度重视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技术人员不断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品种,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研发更多的优质品种来服务农业。”张泉城说,“我们希望给种业装上更多的中国‘芯’。”
截至目前,山东威尔种子有限公司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蔬菜新品种有46个,发明实用新专利14项。植物新品种保护2项。这些新品种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均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对于公司今后的发展,张泉城还将目光放到了“天上”。航天育种技术已成为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航天技术用于育种的国家,通过太空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以使种子基因实现地面上难以实现的变异。“我公司将继续致力于该项目的研究,我们有决心和毅力攻坚克难,逐渐打破国外公司垄断种子的‘卡脖子’问题,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彻底打好种业翻身仗。”张泉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