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这地方旱得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宁夏固原的司机师傅对中国商报记者说。此时记者乘坐的汽车正行驶在六盘山机场至市区的公路上,窗外一片片裸露的黄土沟壑迅速掠过。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宁夏师范学院。
“这地方旱得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宁夏固原的司机师傅对中国商报记者说。此时记者乘坐的汽车正行驶在六盘山机场至市区的公路上,窗外一片片裸露的黄土沟壑迅速掠过。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宁夏师范学院。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的4所公办本科院校中,宁夏师范学院是唯一一所地处省会银川之外的学校。一直以来,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有着“苦瘠甲天下”之称,涵盖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9个县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被称为“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因此,贫困学生多成了宁夏师范学院的一大“特色”。据学校学生处副处长马利娟介绍,全校现有本科学生6795人,贫困生约占60%,其中特困生约占20%,78%以上来自于偏远农村。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家境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宁夏师范学院通过“奖、助、贷、免、补、勤”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帮扶。2017年全年共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总额达到2884万元。
奖学金人性化发放
“孩子们考出去读几年大学,无论毕业后是否回来就业,对其家庭和社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令人吃惊的是,在宁夏师范学院接受的资助金额中,有一半来自于一家名为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确切地说,是宝丰集团的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中国商报记者在马利娟提供的统计表上发现,燕宝慈善基金会自2010年对宁夏师范学院启动助学项目以来,首批资助在校生达400人,每人每年3000元,连续资助了解年。截至目前,助学项目已开展到第六期,资助金额增加至每人每年4000元,共资助在校学生3599人,发放资助金达3451余万元。
其实,宁夏师范学院只是燕宝慈善基金会教育扶贫版图上的一小部分。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成立至今,基金会捐资达16.53亿元,累计资助学生14.36万名,已经有5万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2017年启动三期助学项目,项目完成后总计将捐资28.83亿元,资助22.26万学生完成学业。这8年坚持下来,教育精准扶贫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每年毕业约3万人,新增资助学生约3万人,每年发放奖学金近3亿元,为10万余个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从2013年起,燕宝基金会决定对六盘山连片特困区9县区、5乡镇考入二本及以上的学生实行“全覆盖、无差别”的资助,并将“助学金”改为了“奖学金”。据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由于在考察过程中他们发现,该地区80%的家庭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只有20%左右的家庭条件尚可。且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一些接受资助的寒门学子担心被同学说闲话,平时连稍好一些的食物都不敢吃。
“为了不让孩子们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基金会做出了‘全覆盖、无差别’的决定,把‘助学金’改为‘奖学金’,让孩子们知道是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好、优秀而受到奖励,而不是因为家庭贫困而被救助。”该工作人员说。
上述工作人员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本着“扶上马,再送一程”的理念,燕宝慈善基金会还在就业政策上对贫困学生进行倾斜,与神华宁夏煤业、国网宁夏公司、建行宁夏分行、华夏银行银川分行、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哈纳斯天然气集团等区内大型企业结成了“扶贫联盟”,共同承担就业扶贫责任,在同等条件下这些企业会优先录用受燕宝资助的毕业生。
“从登记的人数来看,这几年燕宝资助的学生在逐年增加,这就说明这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孩子们考出去读几年大学,无论毕业后是否回来就业,对其家庭和社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任职于固原市原州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马琴说。
受助者自信自强
记者在燕宝基金会的展厅里看到了很多封感谢信,很多学生都在信中表示,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和豁达了,也在系爱心不断传递下去。
几经辗转,宁夏大学物理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的大四学生杨小梅终于来到了位于银川市丽景北街的燕宝慈善基金会,将一封感谢信交到工作人员手中。
杨小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从高二起就每年接受燕宝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一直到大学毕业。“高中每年1500元,大学每年4000元。”特别的是,这封感谢信是杨小梅姐弟三人一起写的,他们三人均是受到燕宝奖学金的奖励资助才顺利进入学校学习的,弟弟目前正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大二,而妹妹则在读高三。
“有这个想法(送感谢信)很久了,高中的时候只是接受资助,但对资助自己的企业和人一无所知,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燕宝基金会就在银川。现在我毕业了,就想着一定要把这封感谢信送过来。”杨晓梅说。
杨小梅来自于宁夏同心县农村,家里有五个孩子,两个姐姐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加上爷爷奶奶一共九口人,缺乏劳动力,生活非常困难,姐姐们只能回家劳动了。”杨小梅说,在当地农村,女孩子辍学以后的出路只有一条——早早就结婚生子。她和弟弟妹妹赶上了好时候,各种优惠政策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助学资金不仅让他们不用再向父母伸手要钱、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还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到学习上。
“拿了这份资助,就应该好好学习,不要让这份慈善的心失去原本的意义。”杨小梅说,一直以来,燕宝奖学金都是她好好学习的动力。2014年,她考上大学,成为了村子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今年又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陕西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让杨小梅更加欣喜的是,她还能继续享受燕宝基金会对硕士研究生提供的每年8000元的奖学金,直到完成学业。
记者在燕宝基金会的展厅里看到了很多封感谢信,很多学生都在信中表示,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和豁达了,并且也愿将爱心不断传递下去。
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教育扶贫不仅帮助学生渡过了难关,还助推了孩子的成长成才。
“作为校方,我们考虑的是怎样通过一些具体工作来引导和教育学生,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受资助学生签订承诺书, 保证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并且要积极回馈社会,通过这样的程序去教育学生允诺践诺、知恩感恩。”马利娟说。
2017至2018学年,在受燕宝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学生中,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54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57人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131人获得校级综合奖学金,1490人获得校内各类奖励。在2018届毕业的800多个受助学生里面,有51个考上了研究生。马利娟用这组数据来说明燕宝基金会教育扶贫不仅帮助学生渡过了难关,还助推了孩子成长成才。
记者还了解到,2015年12月,宁夏师范学院的受助学生成立了爱心社,利用寒暑假和周六日的时间到全区各市、县(区),进入乡镇、社区、农村、学校,开展以敬老爱老、支教帮教、安全讲解、普法宣传、慰问联谊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恩回馈社会实践活动。
在固原市原州区清河镇郭庄村村民李学仁看来,燕宝基金会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它的资助行为给一个孩子和家庭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几千元奖学金解决的问题那么简单。李学仁的儿子李世龙在天津大学读机械工程专业,在燕宝基金会每年4000元奖学金的帮助下,李世龙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得知燕宝奖学金对本科连读硕士、硕士连读博士给予持续性奖励资助,分别每年奖励8000元和16000元的奖学金,直到完成学业这一政策后,李世龙选择继续深造,申请并被成功录取为天津大学直博研究生,目前他已顺利进入到了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李学仁表示,如果没有燕宝的资助,儿子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手艺人,或者大学一毕业就会参加工作,没有机会攻读硕士、博士。
“我们普通人看问题,可能就看到门前这块地,最远只能到门前的山脚下,但燕宝慈善基金会的眼光却可以翻过一座又一座山,看得更高更远,燕宝是在挖掘农村那些有可能被埋没的金子。”李学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