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营收过分依赖硬件 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吗?

http://www.e23.cn2016-08-02财经国家新闻网(

    摘  要: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Technology公布了5月份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报告,最新数据显示,5月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10.8%,同比下降1.2%,跌至第五。

销量而已,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在乔布斯时代,苹果一直践行着自己独特的商业路线——由苹果掌控一切。由于iPhone是一个封闭系统,拥有iPhone就意味着可以拥有海量应用,而iPhone才能借此维持其高昂的价格,苹果自身维持高额利润。

  封闭的iOS、iTunes紧密结合来执行安装、升级、备份、媒体同步、程序管理的工作,还有云端同步服务Mobile Me。封闭的软件与硬件设计对开发者开放,而实质禁锢了用户——所有的用户都为苹果所有,这样一来,苹果就控制了内容本身,对所有第三方应用拥有绝对审批权。更重要的是,它控制了内容传递的系统(iTunes、App store)以及内容播放设备(iPod、iPhone、iPad)。

  苹果无须担心用户跨平台、跨网络逃逸,或者程序商店是否赚取利润,而专心从售卖硬件以及运营商分成中获益。这也反向导致了苹果对硬件的依赖。

  现在,苹果的控制力正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它的权威性也在降低。

  在苹果一向过硬的专利领域,它不断地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比如2015年,苹果开始向华为支付专利费。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出的消息称,去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而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开始向苹果收取专利费。从之前公布的情况看,华为2015年研发投入92亿美元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占销售额的15%,已经超过苹果的85亿美元研发投入,占销售额3.5%。

  除此之外,去年年底,爱立信与苹果签署了专利授权协议,根据双方协议,未来7年苹果将向爱立信支付专利费。

  向这些原本就在行业中分量不低的公司低头或许说明不了什么,但是最近,苹果还在不断地受到一些体量较小公司的挑战。

  今年5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一家名为“新通天地”的手提包及皮革制品公司可以使用英文字母全大写的“IPHONE”作为产品商标。这件事之后,有外媒称苹果公司丧失了IPHONE品牌在中国的专有权。

  要知道,早在2012年,是苹果率先发起对新通天地公司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被行政机构驳回之后向第一中级法院起诉,后又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外媒当时的评论是,“抄袭或挪用国外知名品牌在中国为时已久”。而这一次剧情的转变,对苹果的“权威性”无疑将会是一次彻底的颠覆。

  无独有偶,还是今年6月,北京知识产权局认定苹果公司iPhone6和iPhone6 Plus的外观设计侵犯了深圳佰利公司的专利权,并责令苹果公司停止销售。考虑到iPhone 6/6s外观基本一致,如果执行,iPhone 6、6 Plus甚至6S和6S Plus都不能在北京地区销售,这对苹果手机的销量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如果说苹果的时代已彻底结束,或许有人还会觉得不可置信。但是,要知道,曾经,诺基亚手机的地位看起来也几乎是牢不可破的。

  今天,市场反馈似乎意味着,轮到苹果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杜梦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