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中国被指卖假货不认账 网购秩序待规范
摘 要:伴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呈现井喷式增长,网购日益成为重要的零售渠道。从图书、服装、电子产品、到食品、日用品,逐渐覆盖到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费所有领域。
”明显不符合国家对于合格蚕丝被的相关标准。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
而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仅第三季度共接到全国电子商务用户通过在线、电话、邮件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投诉23156起。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度第三季度网络购物投诉占电子商务类投诉54.3%,超过半壁江山。
纵深
莫给维权留下真空区
网络购物的发展质量不能完全与市场突进速度匹配,管理上有漏洞、假货频现、售后服务缺位等并不鲜见。而一旦出现产品问题,如何维权就成了大难题。
记者调查多家网站发现,目前绝大部分网站在处理假货等问题时,都需要消费者出具一定鉴定证明。而各网站对于鉴定证明的具体出具单位、时间、效力、责任方规定不一,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最大困扰。
唯品会的方案是“工商局或有资质的机构鉴定,保险公司全额赔偿”。如果消费者对在唯品会所购的商品为品牌正品存在怀疑,需到工商局或有资质的机构进行产品质量鉴定。“假如鉴定结果为非品牌正品,可最迟在收到商品后90日内,向太平洋保险公司依法定程序索取该商品售价的全额赔偿”。
当当网则将鉴定方指定为“国家相关质检机构”。“如果您认为购买的商品是假货,并能提供国家相关质检机构的证明文件,我们会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予以处理。”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假货举报邮箱。
1号店则规定提供“质检部门出具的鉴定证明”。“如客户在购买1号店商品确认收货后发现不是正品,应将质检部门出具的鉴定证明连同商品原件寄至1号店,核实并认定属实后,1号店将无条件‘假一赔三’。”
但在调查中,不少向记者报料的消费者表示,虽然觉得自己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可能是假货,但是网络购物维权不像在商场只需提供购买发票,而是要跑工商局鉴定,或邮寄给原厂,更有的要证明商品和发货网站的“血缘关系”。种种折腾之后,还不一定能获得赔偿,反而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折腾维权”反而变成折腾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维权真空区”的出现,更让消费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在亚马逊事件中,刘先生向记者出示的九阳公司与其联系的邮件中,其中一条颇引人注意:“九阳公司不会对授权电商所销售出去的产品进行鉴定。”——这也正是导致刘先生后来向工商局投诉的直接原因。在工商局的介入下,九阳公司才同意了出具证明。
赵占领认为,“在与庞大的电商机构交涉中,消费者是弱势。出了问题需要消费者去搜集证据,多数情况下难度是很大的。”作为生产厂家,没有义务对市面上生产的产品进行鉴定是否假货,因此九阳公司的说法可以理解。但销售商将举证的责任完全推到消费者身上,就不太合理。他认为可以借鉴有的法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或者部分倒置,将举证的责任更多地转移给卖家。
一方面是销售商要求消费者去找生产厂家,另一方面是生产厂家没有义务也不愿意做鉴定,于是在这中间就存在了“维权真空区”。最后,因为走投无路,大多数消费者不得不放弃。
除了这类的要求外,一些电商的另一种要求也容易造成“维权真空区”。例如,天猫“正品保障”若需要退一赔四需要出具原厂的鉴定证明,商家承认商品假货的聊天记录截图、品牌商鉴定报告、工商局假货没收函,证明货物是假货。然而在实际处理中,“商家承认商品假货的聊天记录截图”这类证据基本很难获得。有买家表示,如果提出产品有问题,商家也同意退货,但对于产品问题就言辞含糊,不会轻易承认是假货。
广州的伍先生告诉记者,他此前就在天猫一家店里花120多元购买了苹果的EarPods(耳机),然而拿到手却发现货不对版。“我见过正品,印制精良,但手上的产品外包装却印刷模糊,图案还有毛边。”他还专门去天河的电器城再次察看正品,确认了自己的判断。当晚联系卖家,说产品有问题,卖家同意退货,但对于商品情况则回答含糊,称是“运输磨损包装”。
记者通过综合对比发现,虽然各大电商都对假货处理出
- 行业引领者们的困惑(2014-04-11)
- 亚马逊新手机竟有维修记录 店家“拖字诀”致维权难(2014-04-09)
- 当当亚马逊再陷售假风波 不给代理就山寨(2014-03-31)
- 当当亚马逊再陷售假风波 消费者权益何以保障(2014-03-28)
- 当当亚马逊再陷售假风波 业内人士称当当山寨是强盗逻辑(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