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黑作坊洗衣粉泡水冲洗鸡腿制成乡巴佬熟食
摘 要:新华网温州8月22日电 乡巴佬”系列即食休闲食品,作为浙江温州特点销往全国。然而最近记者在温州暗访发现,一些被超市退回的过期、变质的鸡腿、鸡翅、鸭头等熟食,并没有依法销毁,而是在夜黑人静之际,被黑作坊采取拆除包装“漂白”、添加化学物质等“整容”手术,最后穿上散装统货的“马甲”重新流入市场坑害消费者。
县萧江镇庄某的销售单显示,仅今年5月的一天,就卖出“化妆”“整容”的过期熟食1.5吨。
今年6月初,温州市警方在苍南县灵溪镇叶段村、台溪村、柳庄村等村10多家地下“整容”作坊现场查获“回炉”加工过期、伪劣“乡巴佬”系列产品的人证、物证。这些不法分子家家都放着多台大冰柜,凤岙村黄某甚至在屋旁修建了一个能装上百吨货物的大冷库,里头堆满加工前的变质原料与加工后的“新产品”。
温州市公安局便衣侦查支队介绍,一些不法分子从生产厂家收购“回炉”的主要手法是:土法上马,自来水浸洗,烘干暴晒除味,随意添加化学物质工业甲酸以及胭脂红、乙基麦芽酚等食品添加剂蒸煮处理等,然后改头换面散装处理,最后冷冻后走物流销到浙江、福建等多个省市,最后进入农贸菜市场、餐饮店、熟食店、单位食堂等。
他们的“下家”是通常熟食批发“大亨”。陈某在温州市瓯海区娄西街51号经营无证无照的熟食批发店多年,他在批量收购黑作方“整容”食品的同时,自己也当“整容大师”。他收到“上家”发来的货后,首先用自来水快速解冻,卖相好的直接上案板开卖,需要除味或加重口味的,拉回地下作坊再加工。
6月初,警方在该店现场查获5个百斤桶装用来染色的“红油”,还有大量化学物质工业甲酸和胭脂红、牛肉膏等添加剂,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红油”到底是什么东西。胭脂红虽然是国家允许添加的少数几种人工合成色素之一,但最大使用量仅为0.025克/公斤。陈某承认自己使用胭脂红,至少超了8倍。
陈某的邻居说,经常看到陈某用洗衣粉泡水冲洗鸡腿鸡翅,清除发白、腐臭的霉变物。
有关专家称,食入过期食物很可能受沙门氏菌、弧形杆菌等细菌感染,易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突发性疾病;过期食物在受细菌感染的同时也有可能产生黄曲霉素、亚硝胺、丙烯酰胺等物质,易导致中毒,诱发癌变、心血管疾病甚至基因突变。
“化妆”“整容”霉变食品形成黑色地下产业链
温州警方认为,同以往不良商家擅自簒改食品生产日期、调换包装“起死回生”过期变质食品不同,苍南、平阳一些不法分子用“化妆”“整容”手法使过期变质食品“再生”,其犯罪手法新,隐蔽性强,欺骗性大。而且不是一二家企业出问题,而是几乎牵涉整个行业,数量惊人、危害面广。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苍南、平阳县的熟食“整容工程”已形成一条完整严密的产业链。从联合组织回流“乡巴佬”系列产品的生产者、经销商,到过期、变质、伪劣食品的收购者、经营者,再到“新产品”的制售者,直到批发商及末端零售商,四道环节、六七个层次相互间结成了坑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团伙”。温州市警方称,其中一批人是违法及涉嫌犯罪的“共犯”。
记者调查发现,这条产业链大行其道,却得不到严厉整治,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规定不明确,给不法分子有空子好钻。
有关专家认为,食品安全规定,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食品生产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但是,法律并没有要求由经销者负责销毁“问题食品”和谁负责监管销毁。让生产者实施销毁,可操作性不强,大批过期、变质食品长途跋涉运回“老家”,既劳民伤财,又难以实施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