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人重视节日,如果节日里没有了问候,那就是失了礼节。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情消费出现了异向发展,人们将感情与物质之间画上了等号,物质丰即感情厚,物质薄即感情淡。然而,这种被物质渲染的感情,却与每个社会人的钱包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节,你们的钱包空了吗?
中国人重视节日,如果节日里没有了问候,那就是失了礼节。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情消费出现了异向发展,人们将感情与物质之间画上了等号,物质丰即感情厚,物质薄即感情淡。然而,这种被物质渲染的感情,却与每个社会人的钱包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节,你们的钱包空了吗?
案例:
一月“人情账单”7000元
小林在威海某房地产公司的派出机构工作,每月基本工资5000元外加2000元提成,对于2012年的本科毕业生来说,他在同期毕业的同学中属于高收入人群,但他并没有成为同学中的高存款人士,步伐甚至尚未迈入“万元户”的边界。女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提着行李在济南转车回家,谈及“工资去哪儿”的话题让他唏嘘不已。
他给记者晒了笔自己的人情账,“半年多没回家,怎么也得给家人带点礼物,左买右买就花了3000多块。回去的时间正好赶上跨年,有两个朋友为了讨
‘1314’(一生一世)的吉利,都打算在12月31日这天结婚,两笔份子钱就是2000元。回去以后带父母出门逛逛商场,买点杂七杂八的加上来回路费,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现在你知道我的‘工资去哪儿’了吗?”
小林说,虽然元旦每年只有一次,朋友结婚也不是每月都有,但平常的应酬也让他的工资捉襟见肘,他自己说“吃吃喝喝,玩玩唱唱,钱就没了”。
调查:
家庭人情支出比例增大
生子、升学、工作、结婚、乔迁、生病、去世……人情消费的名目越来越多,而这让大部分人纷纷解囊,或无可奈何,或疲于应付。
12月31日,女报记者在济南3家大型超市阿胶、酒水、橄榄油等礼品区蹲守,采访了近30名购买商品的市民发现,虽然每个人每年的人情支出多少不等,但基本占一年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左右。
市民王女士在大学任教,前年女儿出生后,在遇到人情消费时,明显觉得手头紧了,“过去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者遇到红白喜事,包个红包觉得没啥,可从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现在一般的朋友聚会我跟老公都不参加了,因为去了就得有回请,没必要花这个钱。”
采访中女报记者发现,很多人会利用假期来联络感情,于是各种开销陡然增加,送礼行情持续看涨。市民张先生说,平时工作繁忙,朋友们很少见面联系也不多,就等着过节放假联络感情,但感情却与钱包紧紧相连,“如果请客,饭店的档次要高一些,面儿上得好看。如果送礼,礼品得精致,不然得不了感情还让人嫌抠门,花了钱又不讨好。”
分析:
用金钱弥补情感的缺席
有网友回忆:上世纪80年代,谁家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买些枕巾被套、点心鸡蛋略表心意即可;90年代,谁家乔迁新居、朋友嫁娶、老人过寿,祝贺的人送上几十元足矣;到现在,礼金仿佛成为衡量感情厚薄、关系深浅的标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说,人情过度消费出现的原因。
一是现在生活节奏空前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或很少有精力去聚会维系感情,这引发了人情的反弹,人们只能依靠金钱或物质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弥补时间的空缺。
二来,物质的弥补熏染了整个社会的习气,人们变得越来越崇尚物质。“在我看来,一份亲手写的信更能表达人们的感情。但是在整个物质社会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只看到物质而忘了感情。”何中华说,改变这种现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该加强政府的主导,主导行为、主导舆论,改变社会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