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归来”

http://www.e23.cn2014-01-22舜网

    摘  要:“科龙究竟怎样了?”这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七年前,2006年12月,历经15个月折腾之后,海信空调以6.8亿元收购科龙26.43%的股权,正式成为科龙的“新主人”。

冷柜有限公司”)。这个和日本三洋合资成立于1999年的冷柜公司,直到2006年收购前夕,其年产量只有28万台。但在今年11月6日,这个工厂却首次引来了年度第100万台冷柜下线,预计全年产量可达128万台。工厂还是那个工厂,面积没有变化,但产能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去7年的年均增长达30%。“这是推行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每一份资源的结果。”贾少谦说。

  第三是向技术研发要效益。一个经典的转变是,科龙空调产业历经20年亏损之后,于去年在海信手上首次实现盈利。科龙空调曾驰名中外,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老科龙的“制冷王国”之中,它一直是依赖容声冰箱来养活的。“刚开始大量投钱,后来收购华宝,发现是个大‘窟窿’,因此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熟悉情况的科龙老员工说。

  但与当年不同的是,1992年,国内空调产业才刚起步,品牌不多,产品毛利率相对较高,而在20年后的今天,国内空调品牌林立,激烈的市场竞争让毛利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科龙空调能够实现“大逆转”,贾少谦认为是与注重技术研发、追求产品品质有关。仅以研发为例,目前海信科龙的研发队伍已超过1000人。

  第四是启动渠道变革。在关注技术的同时,海信科龙在市场营销上注重渠道下沉。老科龙时代,销售人员主要抓大代理市场和大代理商,基本就可以完成任务。而过去几年,海信科龙从一二线城市不断向三四线渗透,不仅下沉到乡镇,甚至已经进入部分相对富裕的村庄和社区。“这种理念让整个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加深。”贾少谦说。

  每天下午下班前,海信科龙高管都会接到一个短信:汇报当日销量情况,是否如期完成计划,与去年同期相比情况如何,在同行中的竞争态势怎样,公司高层对销售的管理从各种季报、月报、周报细化到“每日一报”,由此可一窥管理精细之程度。

  布局全球市场

  “两条腿”走路加快扩能

  “科龙到今天不仅还清了历史遗留的70亿元债款,并且彻底摆脱了贷款,仅靠自有资金就能满足需要。”贾少谦说。在此背景下,海信科龙依托海信在国际市场的布局“借船出海”,大规模布局海外市场,并提出了三五年销售收入突破600亿的目标。一个“新科龙”正在长成。

  今年4月24日,经过一天的停牌之后,“ST科龙”正式变身“海信科龙”复牌交易,宣告成功摘帽。

  此前,科龙电器因未能按时披露年报及一季报而披“星”戴“帽”,一度濒临破产退市边缘,公司A股股票简称变为“*ST科龙”。之后,海信在完成收购后,及时披露的经审计2006年年度报告中,显示2006年当年科龙实现净利润0.42亿,已扭亏为盈,但由于科龙股东权益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负值,因而得以在2007年“去星”,A股股票简称变为“ST科龙”。

  直到2010年,ST科龙实施重大资产重组,获得海信集团白电资产注入,净资产一举由负转正,驶上“快车道”。海信科龙今年三季度报告显示,1月—9月实现营业收入196.7亿元,同比增长28.9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8亿元,同比增长98%。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利润均已超过2012年全年。这意味着,海信科龙今年将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除了良好的盈利能力,更为难得的是,科龙到今天不仅还清了历史遗留的70亿元债款,并且彻底摆脱了贷款,仅靠自有资金就能满足需要。”贾少谦说。

逐步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网络编辑:张晓燕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