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同电影《终结者》中那句著名的台词:“我会回来的!(I will be back!)”,在2014年的“双十一”电商大战中,出现了一个看似“高大上”新品类的身影——进口常温奶,如德国纯牛奶、新西兰原装进口奶、意大利半脱脂牛奶……
者不完全统计,在进口常温奶井喷式增长的背景下,目前有200个左右的洋品牌活跃于中国市常其中,进口常温奶主要集中在1号店、天猫商城、我买网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以1号店为例,进口常温奶有荷高(Globe milk)、欧德堡(Oldenburger)、德运(Devondale)等上百个品牌。
我买网的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今年‘双十一’,每3位下单成功的消费者中,就有一位买了原装进口纯牛奶。”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我国去年进口牛奶18.5万吨,同比增长96.8%;2014年上半年进口牛奶13.8万吨,同比增长34.6%,虽然从体量上看,进口牛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但将对一定区域和个别企业造成冲击。”
“照着这个趋势下去,进口常温奶对国产常温奶的冲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目前的数字代表不了什么问题,一旦进口牛奶能够将渠道打通,就将是一股‘洪水’。” 乳业专家雷永军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2015年4月1日起,欧盟牛奶产量配额制将正式取消,欧盟原奶产量将提升,将不可避免地加快进入中国这个“战略性”市场。
来自中国乳业协会、荷兰银行的研究数据显示, 2014年,中国乳制品产量3700万吨,消费量4000万吨,供求缺口300万~400万吨。许多外资企业都认为,今后10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将继续增长一倍,将进一步释放每年数以千万吨级的市场潜力。
荷兰乳业协会主席、全球乳业巨头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首席执行官郝瀚思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荷兰一直很看重中国市场,希望加强中荷合作与互信,实现进口奶源的渠道多元化,搭建一个能使各国乳业巨头多极互动、有序竞争的中国市场舞台,最终有利于中国消费者。
进口常温奶市场“看上去诱人,吃下去很难”?
面对众多洋品牌再一次来势汹汹的进攻,中国乳企这一次表现得很淡定。
一家知名乳企高管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称,一盒进口牛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每一道环节都要抢时间。以澳大利亚鲜奶为例,虽然可以在7天内运抵中国,但货物到仓后,走完整个流程,至少需要约两个月的时间。而一般进口牛奶的保质期都在9~12个月,按照超市的要求,距离保质期到期3个月左右时间,商品就得下架,真正销售的时间其实很短,只有三四个月,所以,很多洋品牌不得不打破以往经销商层层批发的模式,借力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如不抓紧时间对接进、销、存,后续的产品又源源不断进过来,那样压力就太大了。“因此,进口液态奶这块蛋糕,看上去诱人,吃起来并不容易。”
据了解,面对新一轮进口牛奶的“入侵”,伊利、蒙牛、三元等国内龙头乳企,正对已有商超渠道进行布局,加紧销售,同时也发力电商,继续打价格战。
此外,近年来,中国乳企进行国际化布局的意义也逐渐凸显。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宋亮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2013年开始,国内乳业巨头开始“漂洋过海”找奶源,与境外液态奶生产商合作。光明与澳大利亚一家乳企签订产品代加工协议,由该公司代加工UHT(超高温瞬时灭菌)牛奶;与此同时,蒙牛和伊利也相继展开进口常温奶事宜。其中,伊利此前通过与意大利斯嘉达公司(Sterilgarda Alimenti S.p.A)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入进口常温奶。而蒙牛则通过与丹麦阿拉福兹合作,引入后者生产的常温奶产品。
“显然,对于常温奶这块阵地,国内企业为了守住阵地,正在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