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乳酸菌饮料连续九年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的背后,低温及常温乳酸菌饮料鱼龙混杂问题凸显。专家认为,国标关于活菌数量仅100万个/毫升的限定,严重滞后于国际标准,是引发市场混乱的关键。日前,记者独家获悉,相关部门正在对沿用23年之久的行业标准进行修订。
女报讯 乳酸菌饮料连续九年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的背后,低温及常温乳酸菌饮料鱼龙混杂问题凸显。专家认为,国标关于活菌数量仅100万个/毫升的限定,严重滞后于国际标准,是引发市场混乱的关键。日前,记者独家获悉,相关部门正在对沿用23年之久的行业标准进行修订。
据介绍,现行的乳酸菌饮料行业标准是原轻工部于 1992 年制定的,即QB1554《乳酸菌饮料》的行业标准,2003年国家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修订了GB16321《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两份标准对于乳酸菌数量做出的规定没有任何出入,即“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00万个/毫升,在销售时只要有活性菌检出即可”。
乳酸菌饮料业内专家认为,根据乳酸菌饮料的发展行情,国标已出现三大缺陷:一是标准中所规定的活性乳酸菌在出厂时的100万个/毫升,这与不低于1000万个/毫升的国际标准相差悬殊;二是对产品活性菌的检出没有界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和确切的含量,只规定在销售过程中有活菌检出即可,而活菌的质量和保健功能与活菌数量是密切相关的;三是国家标准在检验手法、食品添加剂和保存条件等方面还没有对乳酸菌饮料行业进行规范。
在专家看来,宽松的标准可能会造成各种活性乳酸菌饮料内在质量的差异较大,也无法保证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安心。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