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消费者对在京城一些商场内强行揽客消费的现象并不陌生。这些人揽客的方式五花八门,对顾客软磨硬泡、连哄带骗,直到把顾客拉到店内。进店后,另外一些人则会花言巧语,强制推销。
根激活后,造型师开始推销会员卡,说自己有工作室,办卡后就不用来这家美发店了,保证每年给匡女士换两三个造型,价格是2.2万元。匡女士表示自己没这么多钱后,造型师对匡女士说:“我从不劝人办卡的,只是最近有几个老顾客出国了,多出了时间,才愿意给别人做头发。”接着,造型师说了自己的名字让匡女士百度下,匡女士百度后还真有这个名字,也有对他的专访。匡女士看到搜索栏的底端时,发现照片和真人不符,但被造型师搪塞过去。最后,匡女士刷卡2.2万元。出门时,造型师却说自己虽然有工作室,但长期还是在这个美发店工作。这时,匡女士越想越不对劲,回家后跟老公说了,老公给造型师打电话要求退钱。第二天经过协商,对方退还了1.6万元。
商场贴出安全提示 但是作用不大
北青报记者就此致电富力广场,工作人员称拉客现象确实屡禁不止,这些拉客人员都是在打游击,而且他们拉顾客所去的场所在广场外面,广场无法管理。有很多顾客对此投诉过,但广场安保人员禁止这些人拉客时,拉客的人都会说自己在逛街,根本没有不当行为。也有顾客受骗后报警,警察过来询问时,这些人会以各种理由逃避责任。
目前,富力广场在店内墙上、柱子上贴了安全提示信息,但是所起作用不大。富力广场购物中心安保部门许队长说:“我们会找出更好的办法来管理此事,希望顾客逛街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如被骗请与安保人员联系或报警。”
强制消费难界定 消费者维权难
彭女士也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自己被骗及维权的过程。
彭女士被骗过程与匡女士类似,也是在富力广场逛街时遇到的,“当时一个小伙双手合十求我去美发店帮他完成工作任务,我看他有点可怜就跟着去了。”彭女士剪完发后也被要求做发根激活,做到一半时,彭女士觉得不对劲,强烈要求停止,后来被迫付给美发店488元。
彭女士同时跟派出所、工商所反映过情况,但派出所以“美发店人员没对你们进行肢体暴力”为由拒绝管理此事,工商所则没有回应。
对于消费者遭遇强制消费的问题,市工商局相关人士指出,强制消费属于公安局管理范畴,只有欺诈属于工商局管理。另外如果是揽客骚扰,没有发生消费,也应该由公安局处理。
律师说法
保存好录音和消费凭证
可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针对此事,北青报记者采访了北京一律所的王律师,他说:“美发店人员以暴力、威胁的方式强迫消费者消费,如肢体暴力、非法拘禁消费者等,情节严重,达到一定金额时,会涉嫌构成强迫交易罪,当事人可以通过报警、提起民事诉讼来解决事情。”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是强迫交易罪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界定难的问题,首先是“暴力、威胁手段”,如果商家只是口头暴力、威胁,而没有肢体上的行为,那么犯罪客体的界定会很难,其次,法律规定了强行商品交易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这个程度很难证明。
就目前情况看,消费者遇到此类事情,很少有人会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大多数人会认为程序麻烦、花费精力大。王律师建议,美发店属于高利润行业,价格在不同地段、不同门面都不一样,消费者在消费前要问好价格,在平时购物逛街时要保持警惕,有自我保护意识,当意识到可能会上当受骗时,一定要保存录音、消费凭证等证据,如向有关部门投诉后问题得不到解决,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