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尔公司为促销饮水机,承诺向顾客赠送纯玩性质的“港澳六日游”,结果仅1天游玩景点,其他5天时间均被安排了“买买买”的购物游行程。
涉事多方互推责任美好购物游变宰客之旅
回到武汉后,杨洪先后向旅行社及当地工商部门投诉。据了解,在珠海当地相关部门协助下,杨洪在珠海当地购物所花费的1.7万元,除“扣税”后退回了1.6万元,而其他购买的相关产品也寄给了“深圳海尔公司”,“对方承诺退钱,但目前还没有回音”。杨洪是众人中较为幸运的,但记者联系的多位团员中,都还未得到相应赔付。
记者辗转联系得知,与武汉海尔饮水机进社区推广并发放传单的是位于江汉区泛海城市广场内的一家公司,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他称自己为宝中国旅工作人员,与武汉海尔为“合作关系”。
该男子称,通过该渠道出游的武汉市民先后有200多人,“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他们自己受不了(诱惑)要消费,之前从来没发生过这种(强制购物)的情况。”
他称,消费者出游所产生的费用全部为海尔支付,协议为公司与武汉海尔签订,他只是一名工作人员,具体情况无法答复和提供。随后他提供了该旅行社一位吴姓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但记者多次拨打均无人接听。
“进社区推销”“与旅行社合作”“为消费者支付出行费用”是否为武汉海尔所为?记者日前与海尔总部取得了联系,并发送了相关采访提纲至该集团投诉专用邮箱,对上述疑问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时还未收到对方答复。
此次旅行团的导游游漂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她仅相当于地接的角色,游客都是宝中国旅转来的,“在机场时就告知了是观光购物团,且游客都签了合同。”游漂称其为“国旅”工作人员,但拒绝透露具体工作单位,“他们是通过宝中旅行社报名的,就应该去找宝中旅行社投诉。”
而武汉宝中国旅一位负责游客投诉的李姓负责人则称,该旅行社在湖北有过千家门店,在哪个门店报的团需要到哪家门店投诉。
“购物游其实是一件挺美好的事,前提是透明,但往往被少数的‘老鼠屎’给毁了。”一家从事出境游多年的湖北五星旅行社负责投诉渠道的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境外购物季是旅行社之间争相营销的噱头,旅行社往往会推出系列应季产品,如签证、酒店、机票乃至行程设计等各方面都能为旅行社带来盈利,有些大型旅游企业甚至还可以与当地商圈联合推送优惠券、代金券,最终实现三方互盈利。
但是,往往有不少旅行社却利用购物游来误导消费,“说好的纯观光,到了目的地成了购物为主,让消费者闻‘购物游’就色变,‘购物游’几乎成了旅游挨宰的代名词。”该负责人表示,购物是旅游行程中的增值服务,游客到一地旅游,购物往往是吸睛项目,但当自愿变强制,理性变欺骗,往往会令人反感,使得购物游无形中被人们贴上了有色标签。
利用“贪低心理”低价团屡禁不止
2013年实行的旅游法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法律明令禁止,为何违法事件屡禁不止?
这位湖北五星旅行社负责投诉渠道的负责人表示,在旅游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低价就意味着低利润甚至冒着倒贴钱的风险,没有一家旅行社愿意做低价团,低价团的长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需要”,“不少游客在出游时往往将价格放在考虑的首位,却忽略了品质及隐藏其中的风险,旅行社往往利用了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
他认为,报低价团的游客有的明知必然要购物或参加自费项目,但往往抱着“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我就不买的侥幸心理”,还有的则属于对旅游市场不熟悉,参团经验不足,仅是片面追求低价。
北京一家出境游旅行社专职导游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低价团往往大幅低于同项目的正常旅游费用,游客所支付的费用甚至还不足以支付往返机票及住宿费用,“旅行社怎么可能赔本做生意,往往都有其他的利润来源。”而此类旅行社大多为目的地的旅行社,甚至是几个人组成的空壳旅行社。一旦有旅行社帮其拉到了参团人,拉人的旅行社便可获得数百至上千元不等的佣金,输送游客的旅行社往往只充当中介的角色。
此外,这种低价团的导游往往没有底薪,只能靠提成来盈利,自然就集中在了购物环节上,“根据商品的不同,提成额度也不同,一般会在10%以上,除了旅行社的收入外,地接、司机、全陪再进行分成”。
她还透露,因为要靠丰厚的回扣来吸引带团来的导游,所以与低价团合作的店铺商品定价均比较高,同时又要考虑到游客的购买能力,所以商品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此外,每个低价团往往都会有达标额度,一般均摊到每位游客身上额度都会在万元以上,“如果这个团总体消费达标了,导游往往就不会再为难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