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业是奋斗的代名词,同时也是高风险的代名词。在创业大军中,成功的创业者毕竟只是少数,而一次创业成功的创业者更屈指可数。LinkedIn(领英)根据人才数据库中超过3万创业者的档案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并试图揭秘创业者在结束一次创业项目后的职业走向及个人选择。
创业是奋斗的代名词,同时也是高风险的代名词。在创业大军中,成功的创业者毕竟只是少数,而一次创业成功的创业者更屈指可数。LinkedIn(领英)根据人才数据库中超过3万创业者的档案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并试图揭秘创业者在结束一次创业项目后的职业走向及个人选择。
样本情况
本次的分析和结论基于LinkedIn(领英)超过1,300万中国用户的公开档案信息,其中在2010年至今有过创业经历的企业创始人超过3万人。该部分创业者行业覆盖互联网、金融、电信、电子、医疗等20行业。
一、 总体
如图所示:
· 有63%的创业者在结束一个创业项目后仍选择进入企业或机构工作;
· 选择继续创业的连续创业者占比达到26%,其中20%创业者选择立即再创业,而6%创业者则选择进入企业或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待时机合适后再进行二次创业;
· 剩下11%创业者在创业结束后一直未从事其他工作,退出股权带来的收益以及创业时巨大的精力投入使其选择暂时休整。
二、 创业后进入企业或机构工作
通过对领英平台上创业后选择进入企业或机构工作的人群分析后我们发现,有75%的创业者在退出企业后仍然最倾向于留在本行业工作,而选择进入跨行业企业工作的创业者仅占到总数的25%。
从选择工作的行业来看,最热门的五个行业分别为:互联网、专业服务、消费品制造、文化传媒以及金融业。互联网行业占比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排名第二位的专业服务行业则更倾向于帮助创业者通过过往经验服务其他公司。另外2%的创业者转型进入VC/PE行业,从创业者转变为创业者的投资人。
从公司层面来看,最多接纳创业者的企业依次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微软,奇虎360,IBM,苹果,宝洁,埃森哲,华为。去这十大公司工作的创业者占受访者总数的5%,远高于领英平台上这些公司的员工数量占比,其余创业者主要分散在各行业的中小企业。
【案例一】创业者进入企业工作
人物背景:A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曾是一款A轮企业服务类型App的联合创始人。公司融资完成后,A选择了立刻退出,并进入国内某一线互联网公司从事开发经理一年。原创业项目仍处于平稳发展中。
选择企业原因:①孩子出生后家庭压力大,创业占用太多家庭时间,而大互联网公司工作强度相对小。②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人事协调、发展不稳定都会让人疲乏。②融资完成提供了退出的好节点。
为何没有再次创业?:①再次创业仍然会占用家庭时间。②没有立刻找到合适的方向、团队,当时也不具备合适的创业心态。
重新进入企业心态如何调整:①作为一名普通创业者,并没有“改变世界”的想法,更多是期望收益回报,所以当企业弥补了创业收益时,就不会有落差。②有过一次创业经历后可以看到技术上的不足,尽管做过leader,但到了大公司有硬技能提升机会,第一年期望定位学习者。
创业退出给个人心态带来的变化:①自信,源于解决过各种创业细节。②谦卑,创业中接触到的同事甚至后生都让人感到敬畏,特别是进入大企业需要把自己放到低姿态。
除了进入大企业与初创企业的创业者外,还有2%的创业者转变成为了投资创业者的投资人身份,而近年来VC/PE行业也愈加愿意录用有创业经历的经验人士。根据LinkedIn(领英)档案大数据,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占到转型投资人群体的4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案例二】创业者转型投资人
人物背景:B曾在移动互联网热潮下创立一家小有名气的在线旅游公司, 3年运营后将公司成功出售给某旅游业巨头,并同时加入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基金关注新兴科技产业。
转型原因:①仍然热爱创业圈,留在VC可继续关注创业领域。②创业时拿到融资,熟悉投资圈,不感到陌生。③家庭原因,结束北漂回归家庭。
创业对VC帮助:①可站在创业者角度看待创业,易产生共鸣,对创业团队的判断也会更准确。②微观上:了解团队、运营、拓展中可能遇到的陷阱,既可以投前预判,也可以投后在经验和资源帮助创业者协调。③宏观上:帮助较微观小,但创业让人更具有自主性,了解新兴产业的兴趣会更强。
为何没转做其他产业投资:①华南地区在新兴科技产业上具备优势。②原行业容易带入主观色彩,会更倾向于认同行业为红海,投资更谨慎。
作为投资人还会投资原项目吗?:会,大方向正确,但作为投资人,一定更多与团队沟通,帮助团队开拓视野,带项目少走弯路。
还会再次成为创业者吗?:看准了会考虑出击,不会考虑具体多久后创业。
三、 连续创业者
通过对领英平台的连续创业者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连续创业者选择原行业继续创业的比率则要小得多,选择在本行业创业与跨行业创业的创业者基本分占56%与44%。
而从连续创业者的创业次数来看,83%的连续创业者都处于第2次创业中,但仍有13%创业者第3次创业、3%创业者第4次创业,甚至还有1%的创业者已经创业5次或以上。
【案例三】连续创业者:王晓鲁
人物背景:王晓鲁是“梦想+”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创立“梦想+”前曾是一家新能源公司的创始人,而在这两次创业前王晓鲁曾先后在知名能源机构与能源股权投资机构工作。关闭第一家创业公司后,王晓鲁决定与另两位连续创业者李文磊、温梦飞一同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联合办公空间及相关配套服务,目前已在北京开设6家办公空间,服务愈千名创业者租客。
连续创业原因:①性格:就是喜欢创新、挑战,时刻有使命感做一点对他人有帮助事情。②合适领域:第一次创业结束后花了段时间做了充足的调研、尝试,以创业者身份为创业者提供服务让我感到有价值也有前景,特别是看到了身边朋友的需求。③合适团队:挚友李文磊与温梦飞也结束了上一段创业,一拍即合期望再创业。
第一次创业对第二次帮助:①接地气的实战经验:创业就像打仗,做咨询时候是指挥别人打仗,甚至规划几年、几十年的打仗计划,但没有真正动过枪,创业让我有了非常具体的实战经验。②能力和资源:创业总是在做熟悉区域以外的事情,我看到了自己的强项和短板,作为创业者不能躲着短板,补全短板的过程快速提升了能力和资源。
会考虑第三次创业吗:每一次创业都是全心投入的过程,绝不会有可能失败的想法。但如果真要面临这样选择了,就像第二次一样,团队、领域合适了就会尝试第三次创业。
连续创业者中有24%选择在创业结束后先进入企业/机构工作一段时间,有机会后再寻求再次创业。这部分人群中断期平均工作年限为2.3年,其中着急在1年内再次创业的创业者只相当于总数的24%。接近一半创业者选择在企业/机构中工作1-3年,才会选择离开企业/机构再次创业。而愿意工作五年后再寻求创业机会的冷静创业者则更加少数,仅占到该部分创业者的8%。
【案例四】创业-企业/机构-再创业:张凯磊
人物背景:张凯磊是在线教育应用学霸君的创始人,学霸君为学生提供免费解题指导,目前已有超过2000万用户。张凯磊大学时曾休学创立一家家教公司,后将公司出售给安博教育。退出后,张凯磊先后服务于中金、鼎辉与平安直投部从事股权投资,在成为平安直投部最年轻执行总经理后,张凯磊决定收回原出售公司,并带着学霸君的萌芽想法进行二次创业。
成为投资人后再创业原因:①对教育的热爱:教育领域让人感到快乐与使命感,与学生和老师打交道始终是件好玩而有责任的事情。②看准趋势:在反思第一次创业与不断投资过程中发现到了移动题库市场是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发展趋势。③企业家精神的感染:投资的项目多,但看项目过程以浅层了解为主,真正能提供经验的是与企业家交流,他们想要改善不完美事物的精神让人希望再次尝试创业。
投资经历对创业的帮助:①“投资大方向,预防小风险”,会更关注行业趋势和商业模式,懂得抓大放小。②可以快速了解投资后期企业具体的落地问题,也在过程中了解了成功者的管理、财务、融资、技术落地方法。
为何没有在第一次创业后立即创业?:意识到了缺陷,但没法立刻在原领域改善这些缺陷。
创业与投资的心态会有变化吗?:变化不大。创业与投资都是高度为自身负责,投资机构会有投资规范,但创业也会面临投资人的部分约束。唯一的区别是创业可以让我感受到最后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