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回不去的青春?
“30年前,又贵又好的服装”“真维斯、班尼路是回不去的青春。”……连日来,微博上有关“真维斯破产关停1300家店”的话题引来1亿阅读,不少网友感慨真维斯给自己留下的青春记忆。
近日,创立于1972年的澳大利亚零售服饰品牌真维斯宣布进入破产清算管理程序。据悉,管理人员将研究重组或出售真维斯的所有选项,该品牌将同时寻求有强烈意愿的收购方或投资方。在进行破产管理程序期间,真维斯将会继续运营。
真维斯的破产会否波及中国市场,据北京商报报道,真维斯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市场不会受此影响,目前真维斯中国市场方面运营正常,未来也不会受到相关的负面影响。
虽然如此,但进入中国内地27年的真维斯如今陷入了中年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推动内地服装产业的发展,真维斯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没有抓住服装行业变化的机遇,真维斯已经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
曾有过高光时刻
实际上,真维斯也曾有过高光时刻。由于看好中国内地市场,1990年,杨钊和杨勋兄弟的旭日集团收购了真维斯,并于1993年在上海开设了该品牌的内地首店。背靠洋品牌的基因和香港公司的加持,真维斯和班尼路、佐丹奴等一众国际品牌一起,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市场蓬勃发展的第一波福利,也为中国消费者树立了服装品牌意识。
因物美价廉的定位和销售策略,真维斯在广大二三线城市备受追捧,成为不少“小镇青年”的青春记忆。2012年,真维斯在中国内地门店数量达到2500家,2013年销售额达到了近50亿港元。
但高速扩张后,真维斯走上了下坡路。2013年至今,真维斯已关店1300多家。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18年5月31日、2017年和2016年,真维斯中国内地业务分别录得税后利润-0.46亿港元、-0.45亿港元和0.67亿港元。
真维斯母公司旭日集团于2018年8月27日发布公告,以8亿港元将连年亏损的内地服装零售业务即真维斯品牌出售给集团创始人、大股东杨钊和杨勋兄弟,真维斯在中国内地服装业务已经进行剥离。2019年,旭日集团又剥离了真维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业务。
为何沦落至此
真维斯品牌创始人阿里斯特·诺伍德曾公开表示,近年来,真维斯明显丧失了市场方向,对核心消费群体失去了吸引力。他认为,真维斯的衣服“卖得太杂”,完全没有“引领时尚”,希望真维斯能进行重组运营下去。毕马威零售重组业务负责人詹姆斯·斯图尔特则认为,真维斯陷入破产清算境地主要是市场环境艰难和在线电商市场竞争激烈所至。
作为传统服装品牌,真维斯的确面临多重打击。在真维斯揽获“小镇青年”芳心后,ZARA、H&M、优衣库等一批国际快时尚品牌也纷纷进入中国,凭借便宜的价格和时尚的款式受到年轻人青睐。与此同时,早已下沉至三四五线城市彻底本土化成为大众品牌的真维斯失去了竞争力。而电商渠道的崛起又给经营思路守旧、转型缓慢的真维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9年真维斯就开始进军电子商务渠道,在同行当中算得上佼佼者,GAP、美邦、森马直到2011年前后才触网。真维斯于2017年还成立了“真维斯电贸分公司”,将网上业务独立运营。但是,从真维斯布局电商的作用来看,主要是协助实体店处理过季的尾货,扮演了一个“去库存”的角色。对此,业内普遍认为,真维斯的电商战略是失败的。
实际上,真维斯在中国内地市场衰落并不是个例,与真维斯同时期的班尼路、Esprit、佐丹奴等港资品牌也一样经历了早期进入内地市场的辉煌和现在的式微。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服装的质量和款式设计要求更高,市场上更多创意品牌推陈出新,而传统服装品牌没有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最终离年轻人越来越远。在大规模关店的同时,一些老品牌也不断寻找新的出路,尝试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