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热捧 互联网医疗按下“加速键”
近日,港交所迎来首家年收入破百亿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京东健康。据港交所公告,京东健康公开发售价为每股70.58港元,若不行使超额配股权,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265亿港元。截至收盘,京东健康涨幅达55.85%,股价为110港元,市值超3400亿港元。不仅是京东健康,据了解,受疫情催化,互联网医疗站上风口。目前,阿里、京东、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均已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
资本跑步入场
新冠肺炎疫情将互联网医疗推上快车道。据招股书披露,京东健康2017-2019年的年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2019年,京东健康的总收入为88亿元。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和非经常损益项目,京东健康在2017年至201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和3.4亿元。
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健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及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市场份额为29.8%(在线零售药房)。截至今年6月30日,超过1.5亿用户曾使用京东健康的平台购买医药和健康产品或医疗健康服务。
京东健康只是互联网巨头近年来加速布局互联网医疗的一个缩影。互联网医疗的潜力,对于深陷流量焦虑的各大巨头来说仍然有着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字节跳动5月以数亿元对价完成对百科名医的全资收购;9月,完成对医疗健康业务的首次品牌确认,推出独立品牌“小荷医疗”。百度健康携算法入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意欲搭建商业闭环。近日拼多多也申请了“多多健康”的商标。
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已经使得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竞争甚嚣尘上。安信证券指出,根据IT桔子数据,2016至2019年度及2020年1月至11月,互联网医疗行业一级市场投资笔数分别为466笔、479笔、495笔、551笔和350笔,投资金额分别为400.31亿元、483.94亿元、1532.35亿元、926.32亿元和791.34亿元,占医疗健康板块的比例为35.23%、27.15%、45.04%、29.11%和25.33%。
受多重因素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保持高增长态势。国家卫健委不久前表示,中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的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艾瑞咨询报告称,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期408.9亿元,同比增长50.5%。新形势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探索期。
市场快速拓展
业内人士分析,从营业收入、活跃用户等关键指标看,以2019年财务数据为例,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排在前三位。阿里健康2020财年财报显示,该财年公司营收96亿元。截至今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1.9亿。
从财务来看,京东健康是三家平台中最早盈利的公司。阿里健康2021财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健康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79亿元。而平安好医生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据艾瑞咨询研报,由于过去几年整体医疗大环境仍较为保守,医保支付、处方药线上购买等尚不明确,再加之移动端诊后管理技术有限,共同导致了盈利模式的长期不明晰,使得供求双方均缺乏动力。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近日透露,丁香园现有医生用户存量为200多万,但实际参与在线问诊的医生数量仅有1.5万多人,比例不到1%,较低的医生互动度也拉低了长期盈利的可能。
但随着今年多项政策的出台及国家医疗大战略方向的明晰,以及疫情对于互联网医疗诊后的推动,使得互联网赋能医疗诊后在便捷、高效、提高服务可及性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需求的井喷也将刺激并加速供给端市场快速拓展。据艾瑞咨询推算,2019年,互联网医疗诊后市场供给端仅占需求端规模的1/10左右。至2022年,互联网医疗诊后供给端规模将提升至需求端规模的1/4左右。
政策利好释放
事实上,长期以来,国家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政策导向并不明确,直到医疗供给侧改革逐步开展,至2018年,政策才逐渐放开明朗,规范、鼓励、支持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相关利好政策更是频繁发布。
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王涛表示:“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至今,已经逐渐从试水探索期过渡到规范发展期,而这期间最大的推动力,是来自国家层面施行医疗改革的决心。”
今年以来,政策频发驱动行业加速发展。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推进“一体化”共享服务,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破除多码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垒;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完善“互联网+”医疗在线支付工作。11月2日,国家医保局网站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协议管理的范围等,完善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大力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
从众多利好政策来看,互联网医疗市场正加快成熟。而在今年疫情的推动下,业内预计,随着国家不断放宽对互联网+医疗的约束,且打通了医保、支付等多处关键环节,我国互联网医疗还将持续快速增长,并进入黄金发展期。
不过,专家提醒,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国家方针推动和患者需求牵引下,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或迎来井喷式发展,但在此背景下,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也势必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未来如何在市场上建立前期优势和牢固的护城河,将成为所有玩家都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依琰)
延伸
商业模式多元 互联网医疗市场格局生变
目前,京东健康的线上零售平台已入驻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11个药品专用仓库和超过230个非药品仓库,还用O2O门店补齐了线下服务场景,能够满足患者更高的用药时效性需求。
而对于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商以及药房,京东健康提供更广泛的用户触达、更高效的营销和广告服务,以及通过大数据反向定制;对医疗机构,京东健康则提供多种组件化、智能化的产品方案,提升业务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三者有诸多重合之处。平安好医生倡导3P理论(Patient、Provider、Payer)即患者、医疗机构、保险公司;阿里健康提出医、药、保、健战略(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健康保险、健康管理)。
随着京东健康的加入,三家在医疗、医药、保险等多个维度的竞争均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互联网到医疗行业的共同特征是关注用户流量的变现商业化,从而加深用户的黏性并提高回购率。因此,如何将在线用户引入离线医疗消费者服务已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策略。
目前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三家港股上市公司均主打“医药电商”模式,也就是根本上仅起到在线药房的零售作用,背后的京东、阿里则是提供巨大的流量来源。
在这种模式中,仍然是个人自费或企业付费。自费用户主要集中在消费产品上,无论是京东健康还是阿里健康,药品销售的比例都非常低。如京东健康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在“药品和保健产品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不到30%;非药物产品以及用于家庭医疗,康复和健康监测的医疗设备占70%以上。
当前,互联网医疗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仅阿里和京东,加上春雨医生和丁香园等早期进入者,市场已经很拥挤。同时,其他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今年8月,字节跳动以数亿元的高价收购了百科名医;今年11月,腾讯医典宣布启动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三大计划,表示要以社交化和场景普惠大众。
而这些也对几家主要的线下药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线下药店的用户类型有所不同,集中在中老年人或慢病患者;盈利点也各不相同,线下较为依赖推荐、搭售模式;加上线下药店还有社区人情、社交成分,且能医保支付也会提高买药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还不会马上被颠覆。
还有一些线下药店巨头也在积极部署在线业务。如,一心堂、老百姓开设了自营药品网站和手机App,大参林则在淘宝天猫设旗舰店。
随着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医疗健康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闭环互联网医疗生态的建设和成熟已成为市场的切入点和竞争主题。
未来互联网医疗不应该仅仅是线上买药和挂号如此简单。单就医药电商而言,也会延伸到保健品、健康类消费品市场,销售利润率更高,增长空间翻倍。这样就意味着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这也是其是否能转变现有模式的瓶颈所在。
业内人士坦言,未来市场格局将会如何演化,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整个医疗生态构建完成以后整个医疗商业模式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是未来医疗生态发展的必然。(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