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超市乱收费:一筒薯片六成利润被拿走

http://www.e23.cn2012-02-01人民日报

    摘  要: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日前决定,在全国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到销售额,还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到3个点的返点作为“罚款”。

  付款周期长达一到两个月甚至更长

  即便完成了这些任务,超市也不会立刻给供货商打款。按照目前业内通行的规则,超市一般在收到货物30到60天左右,才会跟供货商对账,再过15天才会给供货商打款。可等供货商们费尽周折拿到自己的对账单,有时又会发现自己的货款莫名其妙地被扣掉了一笔不小的“促销费用”或是广告会刊费。

  小李告诉记者:一些超市为了完成营业额,会在假日、店庆等时机推出特价促销。根据合同规定,这些促销商品的定价超市不用通报供货商,但是降价带来的损失却要由供货商承担,即所谓的“促销费用”。

  有时候产品的售价甚至低于厂家的生产成本,小李拿着一份原来工作超市的促销宣传彩页给记者展示,“像这种香油,供货商的成本是28块钱一瓶,如果我们卖40块钱两瓶,那么16块钱的损失就是供货商结账时被扣的‘促销费用’。”

  不堪忍受乱收费,部分中小供货商停止向超市供货

  进场费和其他收费的存在,谁是最大受害者呢?

  “肯定是大超市最占便宜,小供货商最倒霉。因为大超市客流大,有平台和渠道。”小李肯定地说,“供货商里面,只有一些直接跟超市签供货协议的大企业,比如宝洁、可口可乐的进场费比较低。” 小李坦言,超市根本不愁没人供货,因为一个供货商不做了,还会有同一种商品的供货商挤破脑袋想进来,甚至为此“竞价”抬高进场费。

  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为天津市多家大型超市供应白酒的供货商,他证实了小李的说法。据他介绍,仅就超市销售的白酒而言,最难做、进场费最高的就是中小品牌的白酒和外地品牌的白酒,因为这类白酒在本地市场不稳定,销售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超市的促销和宣传力度。

  “一般是每种酒每年5万到7万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供货商说。几年下来种种费用、加上名目繁多的“节日费”、“码货费”,最终让以代理中低档白酒为主的他无力承担,决定停止向超市供货,自己和几个朋友在天津市河北区开了一家烟酒卖场。“别看我以前一年能给超市走好几百万的货,但费尽千辛万苦能拿到手的也就几十万,这‘二道贩子’实在做不下去了。”他无奈地说。

  最终受伤的是消费者和生产企业

  业内人士直言,进场费等不良规则的存在,让多数产品的供货商、尤其是中小供货商处于弱势。这也让越来越多的超市产生了依赖,滥用其在流通渠道的优势地位,成为获取垄断利润的“货架二房东”。

  超市促销压低价格挤压供货商,表面上看,消费者成为了受益者。但实际上,进场费收得越高,供货商的定价只能水涨船高,最终受伤的其实还是消费者。正如彭洋所说:“薯片的出厂价也就是最终零售价的一半左右,没有进场费,我的薯片儿肯定便宜不少,薄利多销嘛。”

  超市“坐地生财”的做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推高了物价,也导致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倒逼它们只能不断地压低成本,甚至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于艳艳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