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年是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的第六年。“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携手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历时4个多月,描绘2011年中国经济脉络走势,探测未来发展的内驱力。
本次调查证明,年收入10万元大概是收入上的“休闲门槛”所在: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较低收入人群中,12.01%的人没有休闲时间,休闲时间在1~2个小时之间的比例最大;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较高收入人群中,只有5.87%的人没有休闲时间,休闲时间在2~3个小时之间的比例最大,休闲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高达33.87%。
本次调查中,70%的受访者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国人依然处在“闲钱悖论”的挣扎之中,并无法保证同时拥有高收入和高闲暇。
如何摆脱这种挣扎,如何实现自由和快乐。闲暇经济理论指出:第一,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调整和社保提升势在必行,这是对闲暇的基本保障;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生活方式的转变来配套,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能高效地积累人力资本、营造优良的制度氛围、提高国民的消费动力、激发原创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此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活水之源;第三,学会工作,更要学会休闲、学会生活。
“闲暇经济”将成为文化发展的先导,成为“生活引领经济、自由激发创新”的新经济形式。这种新经济的表率,就是遥远而美丽的北欧地区。该地区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国家群,北欧五国的人均收入在最近20年稳居全球的前二十名,同时,北欧人的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也走在全球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典型的“有闲有钱”的社会。北欧人用更少的时间,获得了更多的收入,玩得更多,挣得更多。
国人的休闲时间不够充分,但更让人遗憾的是在闲暇时间内的休闲安排。
调查显示,国人最热衷的休闲活动是“看电视”和“上网”,这两项选择并不受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表现出稳定性和全民性。同时,体育健身、学习培训、社交娱乐的从事比例很小。被动而消极的休闲活动,占据了国民大多时间,大众休闲时代仍未到来。
看电视和上网这类活动,在闲暇经济学研究里,都算是相对被动型的休闲活动。而当一个社会休闲活动单一,且多是从事这种被动型的休闲活动,不利于提高从事者的效率,不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时,我们通常认为,大家患上了“休闲病”。
如果说这几十年,中国人激发出了无穷的工作热情,学会了如何工作、如何挣钱的话,那么现在,或许已经到了该学会如何玩,如何花钱的时候了。有一种说法是,不会玩的人,就不会学,这是闲暇经济研究的一个真理性命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