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倍健再现黑天鹅事件?在123亿市值顶端被绊倒

http://www.e23.cn2012-04-05理财周报

    摘  要:28日,汤臣倍健123.29亿元总市值达到历史最高,同一天被爆螺旋藻铅超标100%

物质,如果长期摄入铅超标,轻则影响人体对钙、锌等有益营养物质的吸收,重则导致铅中毒,危害身体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副教授告诉记者。

  对于螺旋藻铅超标的原因,业内人士持不同看法。

  经过多年对藻类的研究,浙江大学核农所研究员汪志平博士对螺旋藻很有信心,“螺旋藻特性更像蔬菜,如胡萝卜这类食品,它本身是不具备有害物质。”

  汪志平教授曾与不少螺旋藻企业包括汤臣倍健有过技术合作。2008年,浙江大学将“一种筛选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优质螺旋藻品系的方法”以独占许可方式许可汤臣倍健使用,许可费用为12.38万元。该项专利的专利人为汪志平、杨灵勇、陈晓燕和李雪斌。

  汪志平表示,造成铅超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水质不好,二是培养液问题。

  据汪志平介绍,作为药食品剂的螺旋藻,在培养过程中水质必须达到饮用水标准。而培养液是由药食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无机盐等物质调配而成,若使用农业或工业用标准的,很大可能造成铅超标。而且,藻类偏盐碱性,吸附重金属能力比一般生物强,若培养环境控制不好,也很容易出现重金属超标情况。

  “大部分生产企业没有培养基地,需要找螺旋藻粉商购买,有培养基地的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也大都是对外收购。后方把价格压得很低,前方养殖跟不上,只能在培养液原料、培养用水等方面粗制滥造压低成本。在国内,原料生产与加工相互脱节,利益分配也是脱节的。”汪志平说。

  而上述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协会党委书记张俊修也认为,铅超标反应原材料污染严重。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螺旋藻基地,据说原料是靠进口,例如汤臣倍健。原材料产地较多,每个公司供应商不同,所以超标幅度也不一样。

  不过,据熟悉螺旋藻生产环节的业内人士透露,“国内螺旋藻粉原料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是全球最大的螺旋藻粉生产国,说我们出口还差不多,‘进口’只是挂羊头卖狗肉。”不过,该人士也表示,“国内的螺旋藻粉指标达不到国际药监标准。”

  若铅超标属实,即使是原材料原因,公司也逃脱不了干系。

  张俊修告诉记者,“按照要求,公司购入原料要进行严格检测,若重金属超标就不应该买入。现在出了问题,证明检验人员很不负责。”

  广州一公司资深品牌顾问对于这次“铅超标”事件感慨道,“眼下食品安全卫生是很敏感的问题,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若不重视,很难让消费者对你重塑信心。”

  按张俊修的话说,“老百姓不信你,你就拜拜了。”

  兴业全球已出货

  对于汤臣倍健,受伤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一众机构。

  3月28日,汤臣倍健停牌前一天,其股价经过4个交易日连续拉高后,攀至其历史最高峰——后复权239元。当天总市值高达123.29亿元。

  经历“铅超标”,复牌后的汤臣倍健还能否一路向北?若是重现重庆啤酒黑天鹅事件,机构们叫苦不迭。

  据Wind数据,截至2011年12月31日,41只基金在汤臣倍健里囤货。

  其中,兴业全球“兴全社会责任(爱基,净值,资讯)”持有汤臣倍健166.33万股,占流通股的5.11%,为汤臣倍健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不过,据兴业全球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我们已经大规模减仓,等一季报出来可以看到,我们应该不会在里面了。”同时,该内部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也有同事收到了汤臣倍健邮件,螺旋藻占其收入比例很低,对汤臣倍健业绩没有什么影响。”

  汤臣倍健第二大流通股股东为富国基金旗下的汉兴封闭基金,截至2011年12月31日持有汤臣倍健132.55万股。针对“铅超标”事件,富国基金回应称“已关注近期媒体的报道,会以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综合判断。”

  华富基金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影响非常大,我们会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本着对持有人负责的态度,做好相关投资工作。”

  华富旗下的收益增强债券型基金是参与打新而进入汤臣倍健,截至去年12月31日持有汤臣倍健51万股,为第7大流通股股东。

上述华富基金相关负责人称,“汤臣倍健此次产品铅超标的突发性事件,之前在市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