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6日,国务院通过了对节能产品的补贴政策,其中国家财政将拿出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265亿,按照业内的说法,有望直接撬动节能家电消费3000-5000亿元这个数字,并不比之前的家电以旧换新或是家电下乡少。根据统计,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两项政策实施以来,分别拉动国内家电实现销售3420亿元和5674.9亿元。
一片惨淡相比,海外市场同样不景气,整体下滑幅度超过了20%。“内忧外患,家电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事实上,即使是在家电消费最为火爆的“五一”小长假,家电企业的销售形势也并不乐观。来自第三方监测机构中怡康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前后三周,尽管家电厂商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轮番低价”,又是“促销提前启动推迟结束”,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四大主要家电产品的销售仍然出现了下滑,同比分别下降了4.8%、6.4%、4.7%和13.5%。
“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普惠制不同,这次节能补贴新政应该属于有选择性的补贴,主要针对的是目前市场中的中高端产品,且能效级别越高,补贴金额也就越大,应该说这对消费者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田占军透露,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结束以后,面对国内家电市场的不景气,家电行业协会曾先后多次向国家有关部委提出建议,呼吁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包括将以旧换新政策延期、实行高效节能补贴等等。
节能水平决定补贴力度,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补贴方式决定了新政的产业引导作用要大于其本身的经济拉动效应:即使没有政策补贴,出于对更高利润的追逐,企业自身也会积极推动节能高效产品的研发,这是家电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有了补贴政策的引导,不仅可以促进整个家电产业升级,还能保证消费者对此充满兴趣。
担忧:
虚标能效骗补贴
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记者了解到,家电下乡之后,由于部分下乡企业关门倒闭,造成“下乡”产品有人卖无人修,售后服务成了老大难;以旧换新之后,原本已经无以为继的许多家电回收小作坊卷土重来,拆解正规军们再度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那么,即将实行的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呢?是否同样也存在着漏洞,结果可能是毁誉参半?
“白电这个行业是一个烂透了的行业,是一个完全没有实话的行业,可以说,讲假话比讲真话更滋润。”这是不久前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接受某次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重量级人物,周厚健的这番话一出口,就激起了千层浪:因为曝光了白电行业虚标能效标识的“潜规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引来了白电企业的集体喊冤,相关争论迄今仍不绝于耳。
而在田占军看来,无论虚标能效标识是否果如周厚健所言,已成白电行业“潜规则”,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我国家电能效标识制度本身的确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比如说第三方抽检力度有限;家电型号太多,监管起来确有相当难度;更有一些资质较差的小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干脆直接在能效标识上造假,明明没有达到一级能效标准,却私自将检测标签撕毁,贴上一级能效的标识等等。
“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实施以后,的确存在着部分企业为了获取节能补贴,虚标产品能效、欺骗消费者的可能。”田占军认为,如何避免企业虚标产品能效的骗补行为,应该是这次节能补贴政策落地的关键。
然而,与企业骗补的可能相比,多数消费者其实更关心自己能否从政策中真正得到实惠。记者了解到,由于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其具体补贴方式业内猜测可能有两种:一是延续早两年定频空调“节能惠民”政策的做法,对高效节能的产品,按一定标准直接补贴给企业;二是参照之前北京实施家电节能政策的做法,在购买产品时直接补贴给消费者。若采取直补企业的做法,很多消费者担忧,这样很难保证企业不会把这部分资金用来化解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其实产品是不是真节能我们不知道,也不关心,相比而言,价格实惠才更重要。”采访中,不少消费者明确表示,只有直接将补贴发放到消费者手中才是真正的让利于民,也才能从根本上拉动节能产品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