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前,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中国内地的奢侈品的税率并非全球最高,而奢侈品价格却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中国内地奢侈品价格平均比香港市场高出45%,比美国市场高出51%,比法国市场高出72%。
日前,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中国内地的奢侈品的税率并非全球最高,而奢侈品价格却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中国内地奢侈品价格平均比香港市场高出45%,比美国市场高出51%,比法国市场高出72%。
作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作为价值与品质比值最高的产品,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销售与购买与“高价”挂钩,这本无可厚非,但进口奢侈品价格不与税率高低成正比,税率低反而价格高,进而出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局面,就已经超出合理的范畴了。
笔者认为,即便是奢侈品,无论购买还是销售,都应该在一个相对理性与合理的范围内,即使身披“奢侈”的标签,也应该具有一个“奢侈”的底限。对于我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来说,这种底限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奢侈品本身来讲,无论是汉语中的“奢侈”,还是英文里的“Luxury”、“Luxus”,都有“挥霍”、“浪费”、“无节制”之意,都含有“非理性”的内容,因而都带有贬义的色彩。但一旦后面加上“品”变成“奢侈品”,原来的贬义则变成了中性,不再含有褒贬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品”字限制了“奢侈”中的“非理性”,从而使得它更接近客观。
究其原因,虽然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但奢侈品终究还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并且受供求关系所影响,即使是高到“奢侈”的程度,但还是有底限的,不可能脱离价值而存在。
现实之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奢侈品每年都会例行涨价,但曾经购买过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所能感受到的还是“值”。但“值”与“不值”,仅仅依靠消费者的感觉是不够的,关键还是看它的高价格有没有脱离价值制约的范畴。虽然价格与价值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比值,然而通过再流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这种验证。
财富品质研究院二手市场观察团历经一年时间,走访了北京、上海的二十余家奢侈品二手店,调研了近千种产品的门店价格与二手市场售价,访谈了多位奢侈品二手经营者,结果令人惊讶——— 顶级品牌不一定经得住二手市场的考验,二手市场更是惨淡经营。调研显示,二手奢侈品遇冷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市场频繁交易的客户是一群“向往富豪生活的人”,他们对价格高度敏感。窥斑见豹,从这一点来看,奢侈品的价格还是有一个“奢侈”底限的。如果一味突破这一底限,最终失去的将是他们的客户,即市场。
从销售与购买来讲,为什么税率并非全球最高,但中国奢侈品价格在全世界遥遥领先?这与最近“洋品牌”自己也承认中国已成为全球奶粉价格最高的国家有着相似的原因,那就是刚性需求。进一步讲,它所涉及的还是供求关系。
但前文已经论述到,供求关系对于价格不是决定,而是一种影响关系。对于销售者来说,即便购买者是那些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不看重价格而更看重奢侈品牌的富人,但在定价上也应该具备一个底限,不能将“影响关系”挪用为“决定关系”进而“漫天要价”,最终出现税率相对低但价格却最高的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样做与“囤积居奇”何异!
再者,如果不坚守“奢侈”的底限,一味地抬高价格,最终销售渠道也会跟着受影响。目前,国外品牌网上代购风生水起,节假日期间众多消费者赶赴国外抢购而不是选在国内,这一切可以看出,那些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不是不在意价格。他们在追逐奢侈品的时候,有可能不会将价格视作第一要素,难道他们在面对同一品牌的同一款产品时,还不会考虑到价格因素么?这一点,不仅需要引起国内奢侈品销售者的注意,也应该引起那些“洋品牌”尤其是“洋奶粉”营销商的注意。
对于消费者来说,奢侈品上的消费,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意味着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和非理性的占有,这种消费就会走了样、变了味,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