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过去半个月的时间,黄鸣掀起了一场“骗补门”揭黑行动,一时行业震动,终使国家质检总局介入,责成江苏质监局调查此事。记者上周赶赴连云港、南京、北京三方调查采访,日出东方对自身备受质疑的境遇直陈不满,“黄鸣就是想搅浑这个行业,重构格局。”
我们认为绝对是造假,黄鸣之前手里没证据,日出东方公布了一份报告,就被找出了那么多证据。”张立最近也跟同行聊这个话题,“我们的看法就是没做(检测),买的报告。160份报告,这绝对不正常。”
黄鸣这次的“揭黑”某种意义上是很成功的,整个行业都在关注事态的进展。一位业内人士讲,“江苏质检院承认自己有一定错误,这不过是避重就轻,如果很认真去调查,就不仅仅是时间错了这些问题。”
日出东方副总经理刘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则强调,其很早就开始了检测工作,“我们做检测也不是为了惠民工程。国家规定的能效强制性标准自今年8月1日开始实施,没有检测报告,证明不了你的产品质量。8月1日后整个公司的生产线都要换成符合能效标准的产品。企业自己检测是一个方面,另外还要符合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证明产品是一级还是二级的产品能效标准。要拿到市场,就必须有权威能效检测机构对产品能效标准进行认证,才能拿到市场上去用。这是我们做检测的背景。”刘伟说,别的公司也提前做。江苏好多公司提前送检,“你不能说我提前做了,就说我的成绩是假的。”“申报时,国家的专家组也审查了,报告也审查了,我们也没隐瞒。江苏质检院出的报告,上面自己盖的大章,地点、时间、检验员,都审核过了。这就是江苏质检院认可了这个报告是符合节能惠民政策文件申报要求的。”刘伟如是表示,责任不在企业,只是江苏省质检院没有把日出东方实验室作为合格检测点这一认定送到国家备案。
记者联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对方对此不愿意发表观点。继而联系国家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心出具的第三方报告,是没有那种检测中心和企业双方都参与检验的,均由中心独自检测。“江苏质检院出具的报告是否算第三方,最后还要看国家质检总局或者其指定的部门最后如何裁定。”
3 行业乱局: “造假太多,假报告太多”
江苏质监局正在调查,真相还有待揭盅。这次风波的更大意义或许在于,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整个太阳能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业内人士对于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生的种种问题,往往因为了解而沉默,“我们听说的是,花钱就可以买报告,1.4万元一份。行业风气不正,不光江苏有问题。”
此前,黄鸣已经多次揭内幕,爆潜规则。包括太阳能热水器不安全问题、太阳能内胆薄如纸、电热管无3C认证、太阳能工程强制安全标准严重缺失;太阳能工程多为拼装系统,存在重大隐患等等。黄鸣表示,根源在于标准和监管的缺失,对检测也缺乏监管。“没有检测,没有监管,这个行业不烂才怪。现在大家都靠广告,消费者也相信。大企业也有潜规则行为,这个(日出东方)都上市了。很多问题也不能怪小作坊,大企业都这么干了。”
李经理则认为,行业前几年发展门槛低,企业数量多。技术参差不齐流派多样。“行业利益盘根错节,标准也难出台。”不过他显然不认同行业已经“烂掉”的评语,其认为,尽管上半年行业增速下滑,但已有转暖迹象。
2011年以来,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传统热水器零售市场开始饱和,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和下滑,整个行业格局分散化严重。
黄鸣的评价是“城市市场作废了,农村市场因为家电下乡也变乱了”。曹国璋表示,近年单体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市场,尤其是一线城市有很大减少。二线城市,城乡接合部,以及广大农村市场,还是有不少开发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