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减肥产品反而增肥 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亟待整顿

http://www.e23.cn2013-03-14新华网

    摘  要:今年3月,广州花都的胡女士吃惊地发现,自己服用了某品牌左旋肉碱绿茶咀嚼片三个月后,体重不降反增长了15斤。她抱怨说,销售人员曾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三个月减肥30斤,无效立刻退款”。

业常用的伎俩,”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些商家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洋产品”的旗号,宣称其产品是“包治百并治病于无形”的灵丹妙药,片面夸大保健食品功能,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药品使用,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尽管每年从国家到地方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进行保健品、药品的非法广告监测,并集中进行曝光,但虚假宣传的势头似乎难以遏制。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他的同事调查发现,去年国家图书馆的88份报纸中,91条医药广告里31条是假的,浙江三个书报亭的12份报纸,其中有71条医药广告,65条是假的。“关键是有三个广告代言人还是我!”钟南山自称已为此事投诉过多次。

  “义诊”陷阱 专骗老人

  除了层出不穷的虚假广告,“免费陷阱”也是不法企业的常用伎俩。一些不法商家抓住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打着“名医”、“专家”讲课或现场“义务咨询”、“义诊”的名义高价推销保健品。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介绍,这些不法商家往往通过免费测血压、测血糖等常规检查,“诊断”出某人患有某些“疾病”,顺势向当事人推荐保健食品;或者大打“亲情牌”,到老人家探访,嘘寒问暖,组织老人免费游玩,提供免费用餐、专车接送等手段向消费者推销保健食品;这些保健食品往往销售价格极高,并且在宣传过程中,以治疗效果做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目前通过会议营销、免费讲座方式推销保健食品的屡见不鲜,许多消费者尤其老年消费者,往往经不住推销员夸大宣传,容易上当受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免费讲座推销的大多是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夸大其功能,甚至号称能治百病。“当一种保健食品越被宣传得天花乱坠时越要小心,因为法律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

  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介绍,目前我国的保健食品主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功能性产品两大类。营养素补充剂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功能性保健食品主要有27种,包括增强免疫力功能、改善睡眠功能、缓解体力疲劳功等,而且规定每种保健食品所申请以及宣传的保健功能不能超过2种。

  而现行法规明确规定,保健食品是“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品”。获得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应使用统一标识,即俗称的“小蓝帽”,且声称功能须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的27项功能范围之内。

  “食用功能越多的保健食品并非越对人体有利。”该负责人说,消费者使用保健食品前应充分读懂其标签和说明书,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选择适合的保健食品。“特别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一般都是较长期食用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千万不能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期望所谓‘疗效’、‘速效’。”

  批文混乱 真假难分

  在网络媒体、会议营销等渠道之外,即便是药店这样相对正规的渠道,保健食品也存在种种问题。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走访的几家大型连锁药店中,批准文号为普通食品的减肥茶、鱼油胶囊、氨基酸蛋白粉等都与保健品共处一柜。店员对二者差异的介绍,也只是提及品牌与产地的不同,不少普通食品就这样鱼目混珠地高价销售给了消费者。

  在天河区二天堂大药房,销售员向记者推荐了一款“纯净冰岛”牌DHA儿童鱼油软胶囊,称是来自冰岛的进口保健品。产品包装盒一侧,注释着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其宣传彩页上,赫然标注着“来自北欧的母婴护理专家”的字样。

  记者细看却发现,该产品原产地是中国大陆,包装上虽然标着“保健食品”的小字,但却没有相应的批准文号,只有“粤卫食证字(2007)第501A00536号”的普通食品卫生许可证号。这款国内生产的普通食品,就这样以“进口保健产品”的名义出现在药店柜台上,标价458元。

在多家药店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两种不同品牌的保健食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络编辑:张晓燕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