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购物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于其彼此不见面的交易方式而暗藏风险。骗子精心伪装的“钓鱼网站”让人真假难辨,“网购木马”使人防不胜防,还有些骗子们广告打得花里胡哨,可等到买家付款后却不见了踪影,结果是换了个“马甲”继续骗人。
相关链接:
网购诈骗行为人九成为年轻人
记者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的调研中发现,网络购物类诈骗发案数量日趋增加,危害性凸显,该类案件呈现出犯罪主体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同时,犯罪成本低、收益巨大、犯罪手段容易模仿都成为这类犯罪高发的原因。
据石景山检察院副检察长程国相说,在该院办理的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中,20岁到30岁的被告人占9成,还有一人是“90”后。这部分人对网络熟知程度高、应用能力强,容易成为此类犯罪的主力军,同时,这类犯罪行为也很容易被模仿。
如在杨某等人火车票诈骗案中,29岁的杨某是某游戏代练,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在出售虚假火车票的过程中,其负责建立名为“速达快递”的网站,另外两个同伙负责诱导被害人登录该网站查询火车票快递信息,并利用网络聊天的方式让对方相信并将票款通过ATM机汇入其指定账户内。利用相同手法,杨某等三人共骗取多名被害人共计十二万余元。
“这种类型的犯罪不存在交易现场,犯罪成本小,不法获利数额却很高,而且极易模仿。”程国相说,正是如此,这类案件吸引着被告人不断越过道德和法律底线,实施犯罪行为。
与此同时,调研显示网络购物类诈骗还存在虚拟性,行为人可以掩饰真实身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再加上电子证据容易被转移和毁灭,固定证据也成为办案的一大难题。
为此,检方认为其自身首先应该对电子证据的司法实务进行研究,并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办案人员。此外,网络运营商也应承担起预防网络诈骗的社会责任,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系统漏洞进行封堵,并在获取可能涉嫌诈骗的信息后,及时在搜索页面、网络首页等对应环境下予以警示,降低群众受骗风险。
识破钓鱼网站有四招
据此前媒体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欺诈类的钓鱼网站已经超过10万家,网民因网络购物而遭受的损失达到数十亿元。那么,如何在网购中辨别真假?如果防止购物中再上当受骗?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骗专家金大志。
防骗秘笈一:细心观察网站认证信息。一般的合法网站都是经过备案和工商登记的,相应的在网站的最底部,也就都会标注报备和工商登记的信息。而钓鱼网站,往往在网站上无法找到相关信息。钓鱼网站即使有相关图标,其也无法点开。针对上述情况,识别的方法就是,网友上网时仔细观察网站的认证信息,并尝试点击,钓鱼网站的假认证信息是无法打开相应链接的,或者链接的都是一些无关内容。
防骗秘笈二:仔细辨别网站域名结构。钓鱼网站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域名结构。绝大部分的网络诈骗的群体,在选择域名的时候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高度的雷同性,即尽可能接近其他正规网站的域名,让网友产生混淆,例如将正规网站域名中的“i”,偷换成数字“1”等等;二是喜用“吉利数字”,网络诈骗的人群在设计自己的网站域名时,往往都带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非常喜用6、7、8、9等所谓的“吉利数字”,如果网友在域名中发现“518”、“78”等之类的数字,就要多个心眼,多观察一下。
防骗秘笈三:勤搜索预留联系方式。一般的购物网站都会在网页上预留联系方式,包括QQ号等公共聊天工具和电话号码等。对此,金大志建议网友,对于怀疑是钓鱼网站预留的联系方式,不妨利用搜索引擎将号码搜索一遍,搜索的信息中,预留“座机号”是真是假就能轻易辨别。而且,QQ号、手机号等,通过搜索很可能发现其他此前上当网友的提示信息,也是避免上当受骗的一条捷径。
防骗秘笈四:向私人账户付款需高度警惕。钓鱼网站在付款环节,为了骗取网友的信任,现在很多也是使用第三方付款平台,但是这些网站付款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让客户付款的账户基本上都是以个人名义开立的私人账户。如果购物中,对方提供的账户信息,开户人为个人人名,那么网友就应该提高警惕。
金大志最后提示说,购物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网站,尽量避免在生僻的网站上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