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周六将迎来“六一”儿童节,这个原本纯真快乐的节日,近年来金钱味却越来越浓。现在,“一个孩子全家买礼物”的现象很常见,许多家长平时工作忙,想尽办法为孩子补偿。专家称,无论是商家还是家长,这样的行为都会助长儿童的攀比心理,家长应该理性对待儿童节。
一位顾客在商场为孩子挑选玩具。女报记者马晓欣 摄女报记者
本周六将迎来“六一”儿童节,这个原本纯真快乐的节日,近年来金钱味却越来越浓。现在,“一个孩子全家买礼物”的现象很常见,许多家长平时工作忙,想尽办法为孩子补偿。专家称,无论是商家还是家长,这样的行为都会助长儿童的攀比心理,家长应该理性对待儿童节。
家长争晒“六一”花费
6月1日前,一家机构公布了儿童节家庭消费预期调查报告,称有71%的家庭计划给孩子的消费额不超300元,这引来不少家长议论。“这怎么可能,带孩子吃个饭就差不多这个钱了。”网友“雪域”说。为此,成都一家媒体特别调查了儿童节的花费。一家长在网上晒出儿童节花费:钢琴11500元、衣服568元,另外还要加上当天陪孩子玩耍吃饭的钱,轻松接近13000元。该网友称,平时没时间陪孩子,于是给她买架钢琴补偿。听到这样的花费,许多家长都觉得“太高了”,不过花费上千元的大有人在,“买个礼物,节日当天再带孩子出去玩玩就不只1000块钱了。”
女报记者采访发现,部分家长也会选择理性对待儿童节。市民韩先生的女儿4岁,宝宝看电视、逛商场碰到好玩的东西就跟他嚷嚷要买。最近小姑娘迷上了电子琴,又到了儿童节,便天天跟爸爸要。韩先生说,女儿要富养,现在的生活条件也允许在孩子身上多些支出,可儿童节给孩子买什么还得看是不是有效果。“孩子对很多东西是一头热,给她买了不一定要用,会助长不良消费。”
市民刘女士的双胞胎女儿恰逢“六一”过生日,“孩子只有1岁多,不会开口跟父母要,但我们有自己的小算盘,准备给她们姐妹俩买点儿黄金。”她说。现在很多金店推出定期更换产品业务,今年少买点黄金饰品,等到明年儿童节的时候换个大的黄金,每年如此,等到孩子大了可以当成一笔投资。“不能孩子要啥就买啥,这对孩子的成长不是好事。”
商家争抢赚孩子的钱
28日晚,记者在济南市多家商场发现,儿童用品区聚集了很多给孩子挑选礼物的家长,除了年轻父母,还有为孙子、孙女买礼物的老人。一位正在逛商场的女士说,她为侄女买了一身夏装,花了近1000元。
在儿童玩具专柜,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卖得最好的礼物”,她说,送男孩的话,一款遥控汽车和枪一体的玩具卖得最好,价格在698元。调查过程中,一个小男孩正给他的妈妈说,“200多的遥控车我去年就有了,我想要个再好点的。”
据一家商场销售人员说,现在的家长嘴上都说价格贵,但都挑贵的买。“不能苦孩子”的思想似乎成了儿童消费走向高端化的助推器。
淘宝数据同样显示,现在小朋友们的“六一”待遇也在显著升级,“过去小朋友拿到一个铅笔盒、一本童书就开心得不得了,而现在的小朋友不仅有可以摸到的礼物,还有以前孩子们想都没想过的海洋公园、迪斯尼亲子旅行。”阿里巴巴相关工作人员说。
数据显示,香港是亲子游的最热线路,自由行和跟团游月增长幅度32%。淘宝旅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亲子游的热销和“六一”刚好是周末有很大关系。此外,选择拍照留念的家长也不在少数,淘宝生活上各地儿童摄影的销售额有显著增加,最近7天的成交额环比上涨了86.9%。
孩子攀比是跟大人学的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称,“孩子都很单纯,但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却与日俱增,这主要是整个社会、家庭的攀比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