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在“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禁14年的发泡餐具于今年5月1日“重获新生”。如今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已有月余,多数市民和商家并不买账,市场反应冷淡。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在“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禁14年的发泡餐具于今年5月1日“重获新生”。如今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已有月余,多数市民和商家并不买账,市场反应冷淡。分析人士称,发泡餐具遇冷,与百姓对健康的担忧、发泡餐具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回收利用难等问题密切相关,而短期内“遇冷”的发泡餐具日后能否被百姓所接受,仍旧是个未知数。
“健康”留疑问
发泡餐具被禁的14年里,环保可降解的聚丙烯餐具取而代之成为商家新宠,而这种“宠爱”也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
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发泡塑料餐具虽然便宜,但难寻踪迹。在济南中恒商城,几家销售一次性餐具的商家均表示,已不再销售发泡塑料餐具,“现在都用环保可降解餐具,发泡塑料的早就淘汰不用了。”
在消费者看来,更为关注的则是发泡餐具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在记者随机采访的10位市民中,7位表示不赞成使用发泡餐具,原因都是担心其“有毒”。
有观点认为,发泡塑料餐具受热会产生强致癌物二恶英。对此,中国塑料餐具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李沛生回应说,二恶英产生的最佳温度条件是270-400摄氏度,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使用中一般不会遇到。
但是,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唐赛珍同时提醒消费者,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无法耐高温,使用时要注意不可将其放到微波炉里,也不能用于蒸煮。
质量存隐忧
据了解,基于耐油耐水、加工方便、成本低等特点,尽管被禁十多年,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未从市场上真正消失,部分地区从事“暗中生产”的厂商年产量仍在20亿只以上,而质量参差不齐却成为日渐凸显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生产企业为了降成本,使用废旧塑料生产餐具,而废旧塑料很有可能遇高温产生毒素,也很有可能本身就带着毒素,从而导致“毒餐具”的产生。
由于目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尚无国家标准,很多企业明目张胆地使用废料进行生产,相关部门技术执法难度很大。
济南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阎世春认为,要使发泡餐盒成为安全放心的产品,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生产企业以及餐馆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回收遇难题
一次性发泡餐具在解禁后,让不少人担心“白色污染”会卷土重来。赞成解禁的一方,认为一次性发泡餐具造价低廉,易于推广;而这一点,也正是反对方所担心的,因为它便宜,一旦一次性发泡餐具重新大范围流入市场,回收处理仍将是个难题。
业内人士称,聚丙烯餐具虽然耗费原料多,但有更大回收价值,如北京对80%的聚丙烯餐具进行了回收再利用。发泡餐具使用后则一般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看似耗费原料少,但给环境造成了负担。由于目前我国的垃圾回收体系尚未健全,尤其是在没有人愿意分拣发泡餐具的情况下,将其从垃圾中分拣出来花费的人力、财力都很大。此外,发泡餐具回收还面临体积大、仓储运输费用高、含油多不易清洗、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阎世春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回收再利用的技术,才能将可能的环境危害降到最低。例如,目前在很多高档的餐厅和酒楼,人们都会看到挂有照片或者书画的装饰品,它们都用相框来固定。而实际上,有一部分相框或者画框就是用回收的发泡餐具制成的。
相关链接
辨别“毒餐具”有六招
查:检查餐具上是否有厂家信息、产品型号、QS标志及编号等。
望:“毒餐具”的表面有时能看到亮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