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又到入学季,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大学新生们的行囊悄然发生变化,从手表、收音机,到如今手机、电脑、照相机,普通家庭的入学开销也从二十多年前的几十元,发展到今天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上涨了至少百倍。城乡学生间花销差别大,大学入学花销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也水涨船高。
从烟台坐车到济南,新购置的物品还包括毛衣和机械表,总计一百来元,大约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怀揣着1500元的学费是他“当时身上最贵重的物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三大件”渐成规模,BP机、手机、复读机等成为学生手中的时尚。在省城工作的聊城姑娘小夏,2002年考入南方一所大学。她当年入学时的行囊是一个行李箱和一条亲戚做的褥子。除了换洗衣物外,新购置的物品是一台四五百元的复读机和一个亲戚送的BP机,那时手机在学生中还并不普遍。小夏的入学购置物品花销在千元以内,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4000多元的学费是大头。
学费已不再是入学主要开销
单先生当年入学是几十元花销,如今小孙、刘晗们入学却要上万元花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城市家庭中,入学开销二十几年间上涨了百倍以上。同时,不仅城乡学生间的入学消费差距在扩大,入学消费主要支出也由学费变成电子产品等消费品。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大学收费制度,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的杜海和2000年后上大学的小夏,入学花销中学费占大头,而在近几年的入学消费中,一些城市家庭的入学开销中,学费的主要支出地位已经被电子产品、保健品等消费品取代。
山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认为,与几十年前相比,入学消费不仅上涨迅猛,且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上升,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时代特点有关,“以前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庭收入有限,用于家庭开支的项目也多,而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只要用于孩子学习和个人发展,家长往往会倾其所有。”
但刘志业也指出,如今的一些家庭为孩子准备入学物品时,过于注重消费产品的价格档次也大可不必,这将助长孩子攀比和炫耀的风气。
“经济条件不一定决定未来发展,教育应该塑造社会公平,上学期间应该建立平等的概念。”刘志业认为,在将孩子送入大学这个新起点的当口,家庭应与学校相配合,引导孩子建立公平、平等的理念,“家长不应在物质条件上过分地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