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饥饿营销遭遇网友怒喷:饿到最后别成笑话

http://www.e23.cn2013-10-22新华网

    摘  要:15日,小米电视开启首轮抢购,首批3000台只用了1分58秒的时间就被一抢而空,智能互联网电视看似受到了狂热追捧。然而,“技术派”网友直指小米涉嫌制造虚假抢购,让一路伴随饥饿营销“骂名”的小米再次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让消费者“看着美却得不到”的饥饿营销,恐成为IT界的笑话终遭用户抛弃。

一台小米电视,小米公司获利微保

  一位从业十多年的IT制造业资深经理分析,小米电视“产能不足”可能只是“托词”。电视和手机制造,在国内都早已有成熟的产业链和生产线。产能不足的实际是小米找不到足够数量、足够低价的液晶面板和元器件而已。要想获利,小米必须等到液晶面板和元器件价格降到更低才会大规模量产,这和此前的小米手机如出一辙。如果电视的零部件成本有明显的降低,那么其他品牌的产品也自然会降价,所以从小米的“期货模式”中,消费者很难占到真正的便宜。

  一路缺货——“玩”不好就是一个笑话

  有网民说:小米电视等新产品,如果保持现货,那么有可能成为改写行业历史的一段神话;如果总这么缺货下去,只会让科技界多一则笑话。

  近年来,国内一些IT厂商、互联网企业也不断尝试“饥饿营销”作法。乐视在此前推出乐视盒子、乐视电视等产品时,也屡次造成产品短期内供不应求的局面;7月中旬,360随身WiFi第二批出货10万台,5分钟内售罄,一些预订用户纷纷发帖留言表示不满,360董事长周鸿祎[微博]随后发微博向用户致歉,但强调“并无做饥饿营销之意”。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目前国内一些厂商把饥饿营销看成吸引眼球、娱乐大众的手段,只不过是希望在消费者心里建立一个期望值,让更多人关注和评价。“饥饿营销没有错,但是变成娱乐大众,对品牌或许就会带来负面效应。”

  市场营销机构古坦科技创始人石安向记者表示,饥饿营销在消费者中营造出品牌或产品高价值的现象,这在营销方式上无可厚非,但这需要建立在强大而且高美誉度的品牌基础上,运用过度反而会对品牌造成伤害。

  针对厂商们热衷的饥饿营销,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或消协等第三方机构对厂商的承诺明示加以规定,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加强权益保护意识和判断能力,比如留存厂商承诺约定等。

  业内人士分析,包括小米在内的注重用户体验需求的国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断成长,挤破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价格的虚高泡沫,让国产科技品牌能在世界电子消费品“列强”中占得一席之地,本来也是消费者乐于见到的。但必须提醒,小米等国内科技企业必须正视自己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和商业盈利模式,让用户真正享受到实惠,而不是一再给用户“画饼充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作者:叶前 高少华 黄安琪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