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市场上充满着香芝麻炒菜油、橄榄调和油等旗号的食用植物调和油,但其主要成分却是大豆油。这其中芝麻油、橄榄油又有多少?消费者无从得知。由于长期缺乏国家标准,商家在调和比例上混淆概念,打擦边球已成为业内“共识”。而从2004年就酝酿制定的国标《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直到现在还在难产中。
榈油,售价不菲”,中国粮油学会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成分配比不透明,企业随意挂名,不守规矩,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针对调和油配方比例不公开的现状,粮油行业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去年就曾公开表示,“食用调和油是个高毛利率产品,其配方被企业宣称为高度商业机密,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权”。
其实,在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有相关规定:如果在食品标签或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某种或者数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应标示所强调配料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
专家表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如果公布了配比其实就相当于公布了成本。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只要不标配比,一些企业可能会对调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进行调节,消费者却无从知情。不仅如此,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调和油各种油品构成比例的了解,导致长期误食,给身体营养均衡也会带来影响。
□探因
调和油国标9年尚未出台
市场上调和油的种种乱象为何能够长期存在?
“这是因为我国8种食用油新国标实施已多年,唯有调和油国标一直缺位”,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瑞元表示,目前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但是,上述法规对调和油却无任何束缚。
据悉,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2004年12月,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上海召开研讨会,官方、学界以及企业代表参加了研讨,确定了《食用调和油》标准制定方案,并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立项。但是,随着后来在征求意见时,各方意见不统一,直到今天,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未现真面目。
检测方法缺失无技术支撑
“食用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的另一原因就是检测方法缺失,导致调和油国标缺乏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王庆荣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而业内有说法称,目前的技术下,只有调和油中成分在15%以上的油类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出来,但是很多调和油中的成分都是8-9种油,一些油的比例不到1%,而成分在5%以下就很难在机器中测定出来了。由于技术的空白,使得调和油的检测方法无法普遍运用于目前的调和油产品。
据王庆荣透露,中国粮油行业协会正联合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一起在研究检测方法,这方面的牵头人为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记者近日多次联系何东平本人,但他表示目前他不方便对调和油标准等相关问题发表意见。
不过,王庆荣向记者透露,本月底该检验方法的核定工作将在深圳召开。据他了解,这个检验方法的精确度为2%,即调和油中添加的油种比例达到2%就可以检测出来,该检测方法一旦被核准,将对国标的正式出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新进展
征求意见稿近日将公布
去年8月,时任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就向记者证实:关于食用调和油国标已经立项。京华时报记者日前再次联系张旭东,他表示食用植物调和油国标征求意见稿近日将对外公布。
据悉,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随后,最终完成的《送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