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78年,皮尔卡丹作为一位旅游者第一次进入中国。他穿着毛料大衣走在北京街头,吸引了诸多中国人。那时后的一段时间,皮尔卡丹是奢侈品的代名词。然而时至今日,因为种种原因,皮尔卡丹也不复往昔,甚至被质疑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检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定要检测的项目企业一般都会检测,因为商场管理很严格,如果不检测企业会很麻烦。
北京市大翰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健认为:“如果检测样品、检测机构都由企业自主选择,检测结果就不够权威。一般商家找的单位都是与其有合作的协议单位。要真正做到检测的公平公正,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参与进来,选择一个与消费者和企业都无利益关系的检测机构来进行检测,这样作出的检测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服装的组成部分,不管是主料还是辅料,都应该纳入被检测对象,如果仅凭“行业惯例”,只检测主料,不检测辅料,那检测后的服装进入市场,其存在的质量隐患可想而知,国家应该制定更为详细的检测标准,将辅料也作为强制性检测对象。
行业法律法规需完善
出现消费者质疑产品质量的情况,皮尔 卡丹方面会如何处理?法治周末记者试图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联系皮尔 卡丹方面,但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不过据了解,北京西单商场已经下架该款皮衣。
付奎认为,如果皮尔 卡丹把这个事情处理好,比如积极给顾客相应的解释,及时修改或者更换,对皮尔 卡丹自身的影响不会太大。
杨健也表示,只要有投诉,厂家就应该有个态度和立场,应该把事情查清楚,给顾客作出一个满意的解释。他认为未来皮尔 卡丹首先要保障产品质量,加强管理,对于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加盟者、合作者,要取缔、终止合作,其次要提高售后服务。
“服装行业相关的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服装行业里,国家只有对厂家的服务行为、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加强规范,制定相关细化规则,才能提高服装行业的整体水平,减少服装质量纠纷。”杨健说。
任力也赞同这种说法:“目前皮装标准太简单。不同类型的皮装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服装的变化性很强,用以前的规范作为检测标准是不合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