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金融"草船借箭" 挖活期存款墙角
摘 要:几乎是在一夕之间,互联网金融就由数据和概念变身为极具魅力的真实存在。余额宝、百发以及他们的小伙伴们惊呆了投资者,甚至也震撼了银行。其中,银行的活期存款受到的冲击最大,甚至有激进的观点喊出了“消灭活期存款”的口号。银行当然也不会束手就擒,一场“抢钱大战”正激烈上演。
产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据记者了解,上述产品销售过程中,更有单笔近千万元的大单涌入,并一度造成银行的系统压力,今日,嘉实此款基金将进行验资, 并进入公告成立环节。
碎片化理财
欲“消灭”活期存款
百发上述产品的创新点在于“团购金融”,但显然其并不是唯一一家紧盯协议存款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规模早已破千亿元的余额宝同样大部分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甚至有激进的观点,喊出了“消灭”活期存款的口号。
从余额宝的投资结构来看,绝大多数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天弘基金的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合计的占比达到了84.52%,这也意味着余额宝中的绝大多数资金在经历了“银行(活期)-支付宝-余额宝-银行(协议存款)”的投资路径,对于银行来说,其揽储的成本大大提高了,从此前的活期利率变成了年化5%以上的高息机构协议存款了。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同业拆放利率纷纷“破七”,协议存款的价码自然也是一路飙升。
目前,对于余额宝的最新规模,业内有着各种版本的传言与预期。今年11月14日,天弘基金公布的余额宝规模突破千亿元,如今更有分析预计,余额宝的规模可能已经接近1800亿元,比较保守的规模数字也应达到1500亿元,对应的银行存款规模则应不低于1200亿元。
事实上,无论是百度与嘉实联手推出的“嘉实1个月理财债券E”以及未来将推出的百发利滚利、还是余额宝、甚至包括各种来自互联网的“活期宝”、“收益宝”、现金宝”“盈利宝”等20来个各种“宝贝”,其资金的最主要来源都是原本的银行活期存款,其主要去向也是银行存款、债券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也就是说,余额宝诞生以来的半年时间内,已经有逾千亿元银行活期存款被互联网金融“草船借箭”。
“这一点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于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双重追求所决定的”,一个资深银行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互联网金融产品重视客户体验,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碎片化理财,其资金来源对接银行的活期存款最为便捷,用户最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它们不能承受亏损的风险、甚至难以承受收益特别不确定的风险,所以最终的投资去向还是银行或银行间市场等比较稳健的资产配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