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检总局预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让消费者更受益
摘 要:3月16日一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裴教授就在微信上感慨:"315没打垄断行业大老虎,令人遗憾,但此次发布的预警倒是让我受益。以后上课尽量少用激光笔。小伙伴们再用讲义上课,还是放下激光笔吧!"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回应微信称:“这个预警发布的真及时,以前只知道会伤眼睛,现在才知道照皮肤和衣服都有害……”
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全国质检系统正在从上而下有序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目的就是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顶层设计关注消费安全实践中频频发力保障安全
如果说,3.15晚会是一场质量安全的聚会的话,那么,消费者更愿意看到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即大家常说的“希望天天3.15”。如何做到天天3.15,此时,制度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从质检总局到各省质监局,从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到各地质检机构,从线上舆情监测到线下风险控制,从事后监管到防范在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一直稳步开展。
质量安全风险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而感知风险的第一步,就是调动一切资源,畅通各种信息收集渠道,去看、去听、去想。
2013年10月,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发布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质量安全风险提示。作为风险监控工作的落地环节,风险提示让消费者发现了身边被忽视的安全隐患。
北京消费者李小姐从报纸上看到这则风险提示后,把自己家用了快10年的燃气热水器从墙上拆了下来。因为风险提示中明确提出,超年限使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我问了一圈朋友,没一个人知道热水器还有使用年限。多亏这个风险提示,不然万一真出了事就晚了。"
在前不久发布的《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形成及时、有力、长效的风险处置机制,要通过发布风险预警、开展风险通报、加强监管联动、促进风险交流等途径,动员全社会共同预防和治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可以说,风险处置工作从顶层设计上,就把维护消费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创新机制从事后监管到防范在前
上海市质监局通过分析国外对国内产品召回统计信息,发现童装拉绳拉带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童装出口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该问题,该局及时组织企业所在地区县质监局约谈企业,向企业通报有关情况,建议企业采取整改措施,控制风险源。通过约谈,企业开展了整改,出口童装召回事件明显减少。
浙江省质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根据质检总局风险监测工作安排,于2012年和2013年开展了水泥中水溶性六价铬含量风险监测工作,深入研究水泥中水溶性六价铬危害和来源,并将监测结果上报至质检总局。针对该事件,质检总局及时组织工信部、环保部等部门召开风险会商会,为保护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劳动安全等出谋划策。
2013年,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组织开展了儿童服装、水嘴、车用汽油、洗衣机等41类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对儿童服装中拉绳拉带项目、水嘴铅含量等,重点关注影响消费者人身安全的监测项目,从而为下一步产品消费警示、产品风险处置等产品质量监管措施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化妆品黑名单 强生美宝莲上榜(2014-03-11)
- 质检总局通报:真维斯羽绒服含绒量虚报(2014-01-13)
- 美国输华玉米酒糟粕检出转基因成分 已被退回(2013-12-28)
- 国家质检总局:澳大利亚葡萄籽获出口中国准入资格(2013-12-24)
- 质检总局:进口美国玉米检出转基因已退货(201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