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中国大妈"背后经济:血拼奢侈品疯狂抢黄金

http://www.e23.cn2014-03-27中国网

    摘  要:“中国大妈”,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年前,她们因抄底黄金而一战闻名,被外媒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创造了“dama”一词,来形容中国大妈对黄金市场的影响。

在中国内地“抢”得不过瘾,还跑到香港去“抢”。以往用“克”做计量单位的黄金,在4、5月则以“斤”成交买卖。“你买黄金了吗?”成了大家的问候语。

  有报道称,“中国大妈”最终以1000亿狂扫300吨的黄金,消费需求促使国际金价快速回暖。在这场多空对决中,华尔街卖出多少黄金,“中国大妈”们照单全收。虽然昙花一现,大妈半山腰被套,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大妈”这个群体已让世界知晓。

  同时,世界黄金协会当季发布报告指出,受中国及印度市场强力推动,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黄金消费需求大幅攀升53%,黄金消费需求创下5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国市场金条和金币的需求量同比激增157%。而该协会于今年2月继续表示,中国2013年黄金需求触及纪录高位1065.8吨,正式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市场。

  45岁的王妈在去年五一节假日期间,投资逾20万元购买了8根50克的金条、5条10至30克的金饰品。“太火爆了,金条缺货,金饰的好款式也早被抢光了。在上海购买了金条后,我还专门跑去香港挑选首饰。可没想到的是,一个周大福门店,其柜台里三分之二都是空的,周围说普通话的顾客比比皆是。买到5条合心的金饰,我算运气好的。”王妈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上海豫园商城某金饰店销售员告诉记者:“一些‘大妈’很有意思,其自身的女儿明明还在读初高中,但已开始张罗着给女儿购置未来结婚时用的龙凤金镯等。‘大妈’一个带一个,最后有6、7位妈妈竟然来了个团购。”

  “中国大妈”不爱贴标签

  “中国大妈” 正式浮出水面后,其媒体报道率也越来越高。翻开报纸,点开财经网站,“中国大妈”出镜率列居榜首,每隔几天,大妈们投资理财的消息总会成为焦点。但是,对于“中国大妈”这个称谓,大妈们似乎并不喜欢

  据上证报记者访问数十位“中国大妈”后发现,大妈们认为这个名词已被外界贴上了“笑话”的标签,听着颇有些“讽刺”和“无知妇孺”的意味。同时,多位学术专家表示,由于“中国大妈”的投资行为总呈现出盲目的“抱团效应”,倾向于在短期市场中追涨杀跌,缺乏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和开阔的投资视野,没有长期资产配置的理念。因此,“大妈”们总与非理性投资相联系,媒体在描写时也难免带上调侃的意味。

  一位港媒人士向记者表示,“我认为‘大妈’是一群居食无忧、主管家中财务大权、有一定闲钱投资金融产品的中年女性。也或是因为居食无忧,她们具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精通投资理财。事实上,其可能对投资知之甚少。”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财富管理总经理黄凡则将“中国大妈”的定义范围进一步扩大。黄凡指出,实际上,“中国大妈”的涵盖面已超出中年妇女,她们更广义的代表了欠缺投资理财常识,容易跟风的投资者群体。其手中持有一定可投资资金,并急切希望找到能为其财富保值和增值途径。在此群体中,还包括部分手握巨额财富的富裕人士。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也指出,“中国大妈”往往指投资行为不理性的群体。其容易在茶余饭后听到消息或建议后仓促投资,受资产短期价格走势的影响较明显,对长期走势却产生不现实的判断,同时忽略了资产价格短期快速上涨后所累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网络编辑:张晓燕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