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政策市”终结 棉价有望与国际市场接轨
摘 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近日联合发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至此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疆试点棉花目标补贴的试点取得实质进展。专家认为,目标价格试点意味着执行3年的棉花敞开收储政策终结,未来棉花价格将随行就市震荡下行,对农民、收购企业、棉纺织行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产业链而言,不确定因素增加。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近日联合发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至此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疆试点棉花目标补贴的试点取得实质进展。专家认为,目标价格试点意味着执行3年的棉花敞开收储政策终结,未来棉花价格将随行就市震荡下行,对农民、收购企业、棉纺织行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产业链而言,不确定因素增加。
市场化导向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中央财政补贴效率,理顺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关系,促进产业链发展。业内人士认为,采取目标价格试点,颠覆现有的收购格局有其必然性。湖北省棉花协会秘书长胡凯说:“收储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对稳定国内棉花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为干预市场价格一方面扭曲了市场价格,出现‘面粉贵过馒头’的情况;另一方面,靠行政力量托底,不可能持久。”
近两年棉花最低收购价为2.04万元/吨,实际市场价远低于此,市场化主体均不敢入市,绝大部分棉花都进入中储棉仓库。市场低迷导致中储棉只能“亏本”出售,前期1.8万元/吨成交量较小,直到4月将抛售价格降至1.725万元/吨成交量才放大。这种价格倒挂使其压力急剧增加。价格倒挂还使我国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减弱。胡凯说:“美棉价1.1万元/吨,印度岸价9千元/吨,拿不到棉花进口配额的棉纺织企只能多支付每吨6千元原料成本,输到了起跑线上。”
据业内估算,中储棉目前库存超过1000万吨,几乎相当于国内两年棉花需求总量。胡凯介绍,棉花每多储存一年,品相就降一级,再加上资金利息和仓库保管费,每吨棉花放在仓库里每年损失2000元,这还不包括收购棉花所贷资金产生的利息和仓库保管费。“财政不可能长期承担这样的巨额包袱,而且扭转纺织业当前的困难局面也急需理顺棉花市场。”
托底敞开收购的结束导致近期棉花价格呈下行趋势。郑棉期货1405合约从去年5月3日的每吨2 .18万元,降到了每吨1 .72万元,跌幅超过20%,而更晚交割的棉花期货价格更低,如郑棉1501合约,也就是明年1月交割的合约,现在的价格徘徊在每吨1.6万元附近。长江期货研究咨询部负责人黄骏飞说,“最近国内的棉花市场价格都是围绕国储定价在走,向国家的1.725万元/吨的抛储价格靠近。分析一些超预期因素,我估计今年国内的棉花价格在8月底前一直是疲软状态,9月之后企稳,甚至上升”不过也有业内人士相对悲观。胡凯说,“未来棉花价格还会继续下降,直至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近。”
不确定因素
记者调查了解到,距离棉花收购期一步步临近,直补标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按照试点方案,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后,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
黄骏飞说,因为补贴程度直接关系到棉花成本价格,涉及到棉市上下游各方利益,对整个年度棉价运行区间形成定位,影响不弱于国家历年的收抛储政策。未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变化也是业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自一号文件目标价格试点提出以来,除新疆外,其他地区种植面积预计都会有所下降。根据此前农业部的预测,今年我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将比上年减少7%。但一些省份的实际摸底情况看,种植面积减少量可能远高于此数字。
以产棉大省湖北为例,棉协通过棉花预警系统调查统计,预计全省植棉面积将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