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曾经风靡一时的等离子电视,如今在主流家电市场已难觅踪迹。去年底,有“等离子之父”之称的松下宣布将在2014年3月完全结束其等离子业务。等离子电视市场日渐衰落,全球市场占有率已不足6%,目前仅剩三星、LG和长虹仍在坚守,长虹也是国内唯一拥有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企业。
PDP未完成的逆袭
2010年初,液晶面板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各大等离子巨头趁机迅速扩产。2010年1月,当虹欧公司42英寸等离子面板实现全面量产216万片时,松下尼崎第三工厂也开始量产,其总年产量已经提升至1200万片。
据了解,当时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表示,“全球等离子面板的竞争已经进入寡头阶段,松下、三星、LG电子等拥有500万片以上的年产能,要想真正掌握等离子面板的成本优势,虹欧的等离子项目还需要继续扩能。”
与此同时,公开报道显示,国家部委领导、各大企业也密集参观长虹。“那时候时不时就有领导来视察,现在很少看到了。”李渊称。
在多方的鼓励下,长虹确认了2007年的规划,宣布将预计共投入20亿美元,通过三期建设,使虹欧最终产能达到600万片,进入全球前三甲,超越LG,紧跟松下、三星。面对液晶面板缺货和价格上涨的压力,TCL、康佳等企业开始向长虹预订等离子面板。
2011年,3D电影 《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股热潮,长虹、松下、三星等等离子厂商曾借势推出等离子的3D概念,同时主打节能、全高清概念,甚至还提出了现在如火如荼的网络电视。此外,等离子巨头通过低价策略杀入市场,一度迎来了强势反击。
奥维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液晶电视零售总规模1692.1万台,同比增长7.8%;液晶电视零售额656.6亿元,销售额同比下跌1.4%。同期,等离子电视的销售量为115万台,同比增幅为29.2%。
不过,短暂的领先并未让等离子重拾优势,液晶面板在经过蛰伏后迅速占领了市场。以京东方为例,虽然经历了上市以来的“6年5亏”,但到2011年底,京东方的4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已经全面实现量产,其中第5代TFT-LCD生产线还经历了两次扩能。
随着液晶面板生产能力的恢复及技术的逐渐提高,等离子迅速失去竞争力,低价的策略也并未换来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反而让等离子面板厂商不堪重负。2012财年,等离子巨头松下巨亏7650亿日元,连续两年亏损超过7000亿日元,创下其历史次高水平。
等离子面板行业从此一泻千里,市场占有率迅速跌入个位数。2013年11月,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这让业界人士感到异常遗憾,“等离子是一项华丽的技术,松下的退出让人可惜。”
(实习生丁舟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
行业篇
等离子没落背后:遭资本背离又遇技术封闭
等离子(电视)可视角大,亮度均匀性好;暗场动态范围大、图像层次感丰富;图像拖尾时间小,动态清晰度高;色彩还原能力好,显示色彩自然等出色的画质特征……这些优势曾让很多电视厂家认为,在激烈的平板电视竞争市场,等离子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外行买液晶,内行买等离子”,彩电行业曾这样传言。但市场的发展并不总是如人所愿,这不得不让等离子电视迷们叹息。NPDDisplaySearch研究总监张兵对记者表示,等离子电视的没落是面板技术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市场难免继续下滑。但长虹集团方面认为,等离子始终拥有一定的消费市场。
那么,等离子究竟为何淡出面板舞台?固定消费市场是否存在?等离子电视何时完全退出市场?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试图揭开等离子电视没落背后的原因。
被资本抛弃的等离子
“等离子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是资本选择的结果。”一位从事等离子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从技术上讲,PDP(等离子)有明显优势,但落后于LCD(液晶面板)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质量。因绝大部分资本涌向LCD,PDP质量就难以实现突破。”
在其看来,资本的力量或许可以从京东方的发展脉络中得以显露。
京东方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1993年4月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制公司,核心业务定位在显示领域。1997年京东方B在深交所挂牌,2001年京东方A成功上市,是当时少有的同时在A、B股市场上市的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自上市以来,京东方为扩展产能不断定向增发股票。在2006年为了北京5代线定增6.7亿股,2008年为了成都4.5代线定增4.1亿股,2009年为了合肥6代线定增50亿股,2010年底为北京8代线增发30亿股。其中第三次募得120亿元,第四次募得90亿元。
“京东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主要是通过定向增发。”上述人士表示,京东方大多采用与政府合资的模式投资,但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的资金,且不愿承担风险,于是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发行等值股份,经过24个月或36个月的股份冻结期,地方政府旗下的投资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再将股份解禁,不仅可回收投入,还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这种模式后来有很多企业模仿。”
资料显示,2001~2011年,京东方获得的政府补贴达到17亿元,并多次避免了“戴帽”危险,但其融资-投资-亏损-再融资的路径也一直为业内所诟病。
京东方的快速融资及项目上马给等离子面板施加了压力。“通过这种方式,京东方目前在国内的面板生产线达21条,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加上2009年TCL上马的华星光电,国内整个液晶面板的投入超过3000亿元。而等离子方面只有长虹的40亿元,怎么可能与之抗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投入额度也是长虹当时介入等离子面板行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做个液晶8代线需要投资200亿元,而做一个等离子只投资20亿~40亿元,这是最低门槛,(长虹去尝试)无论成功失败,不能完全去否定它。”张兵认为。
面板界“劣币驱逐良币”
张兵认为,等离子电视的没落是面板技术行业中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好的东西不见得能生存下来。家电市场已经印证了这个理论,最好的东西肯定是不便宜的,卖的量很少,大量卖的一定不是品质上最好的,这也是一个规律。”提起等离子市场的萎缩,张兵显得有些遗憾。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技术封闭是等离子面板产业难以持续的重要原因。
“等离子行业刚发力时,技术主要由几大巨头把握,比较封闭,等离子五虎(松下、三星、LG、日立、先锋)实际上并不愿意在中国布局生产线,不想把技术卖给中国。”家电观察家刘步尘告诉记者。
等离子巨头的封闭从长虹对Orion的收购案中也可以看出。
当2006年长虹把目标定位于并购韩国Orion公司,以期获取其尖端核心技术和专利时,韩国媒体、企业和社会的反对声潮空前强烈。虽然虹欧PDP生产线通过3年实现了量产,但长虹的这次“经典收购案例”也并未改变等离子整体技术封闭的格局。
技术封闭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企业纷纷知难而退,另起炉灶发展液晶产业,更加刺激了每年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液晶面板生产线扩产,液晶电视在色彩、反应速度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液晶产业的大量集中也带来了等离子产业上游的更多问题。“任何产业都有一个产业链效应,如果终端产品产量逐渐萎缩,它的上游供货商成本增大,随之等离子面板配套设施,如元器件等价格成本也逐渐高于液晶面板上游产品价格,产业链遭遇挑战。”一位在韩国从事多年等离子业务的业内人士认为。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全球资本大量涌入液晶面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液晶面板使用范围较广。“从手机到超级大屏电视,液晶面板都可以发挥作用,因而资本的青睐度也更高。”京东方的第一条生产线主要产品就包括17寸、19寸显示器液晶面板及20.1寸、26寸、32寸液晶电视面板。
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刘海中对记者表示,等离子之所以不像液晶一样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一是因为生产厂商少,“比如一个市场只有一两家做等离子,有5家做液晶,那在营销上可能有一些不客观的解读,推广就会影响等离子销售”;二是因为市场本身需求有限,“一些对动态画面、色彩没有太高要求的消费者就会选择液晶电视”。
但市场不相信眼泪,曾经的等离子之父松下已彻底告别“全球彩电老大”的身份,长虹也逐渐将战略重心转移。
实际上,长虹早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布局液晶生产线。2009年6月,长虹与台湾友达光电公司下属子公司景智光电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投资生产液晶电视模组。此外,2008年4月,长虹控股的虹视公司就开始在成都启动OLED项目。
“假如当年长虹宣称的20亿美元的投资不是投向等离子面板,而是投向液晶面板,也许长虹彩电的市场地位与今日完全不同。”刘步尘曾在文章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