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乳业站在新的起点上

    摘  要: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总会引起中国经济界,尤其乳业行业的注目。譬如伊利股份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乳业2013最后一份年报:全年创总营收477.79亿元,录得净利润32.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4.4%。

。为了让奶牛睡得好,牧场甚至连奶牛的卧着的沙土,都花大价钱买进。

  走进牧场,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标准化保温牛棚内,奶牛们悠闲的咀嚼着口中的草料。

  每天的早晨和傍晚,工人开着机器从牛棚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机器自动搅拌里面的草料,并向两端喷洒,正好落到奶牛的面前,奶牛可以随时吃到新鲜的草料。

  据孟军介绍,这座规模可容纳1000头奶牛的牧场,目前饲养800头奶牛,牛犊和成年奶牛是分开饲养的,牧场每天可向外输送7.5吨牛奶。

  孟军说:“随着奶牛的集中化、标准化养殖,牛养得越来越好,牛奶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但随之也带来了养殖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国外乳品的冲击,机遇的另一面,也有风险和压力的增大。”

  为了控制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如今,许多牧场都采取了自建农场生产青贮玉米或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的形式,在保证养殖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

  土左旗是奶牛养殖大县。2009年以前,这里一共有300多个奶站,没有规模化饲养的牧场,全部为奶农散养。如今,随着政府对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的扶持,散户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百头、千头、万头的大牧场正在逐步建立起来,这正是奶牛养殖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兰灿牧场,记者见到了正在牧场检查的土左旗奶源监管大队队长刘利平。据刘利平介绍,奶源监管大队正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土左旗地方政府为了监督原奶生产、运输环节安全而成立的新部门。

  “截至去年年末,土左旗奶牛存栏12万头,共有牧场120处,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5%。如今,奶站只剩下20多个,这些奶站也要全部转型,全面实现集中养殖。规模化生产、全程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有效的保证了乳制品源头的质量安全,而在运输环节,运奶车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运奶车的进奶口、出奶口和驾驶室都安装了监控设备,确保了奶源在运输环节无纰漏。”刘利平告诉记者。

  创新驱动走出“国际范儿”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这场从奶牛散户养殖到规模化养殖的变革被规范地称为“生产组织模式创新”。这种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的可控性,实现了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业内人士指出,内蒙古之所以能站在中国乳业的制高点,不仅仅在于拥有伊利、蒙牛这样的龙头企业,更重要的是这种生产组织模式的不断创新升级,走出了一条保障奶农利益、发展地方经济、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多赢道路。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既是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又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方式,不断推进内蒙古农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作为内蒙古的龙头企业,伊利一直致力于对奶牛饲养模式的探索,实现了个体散养到“公司+农户”,到“公司+牧场小区+奶户”,再到“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模式的提升。

  多年来,伊利一直在加强自主研发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目前,伊利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超过其业务总额的4成。截至2013年,伊利拥有专利授权1525余项,自主研发的LHT乳糖水解技术、中国母乳数据库研究、CPP添加技术、乳铁蛋白无菌添加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乳品研发队伍。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扩大能源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舜网   网络编辑:田艳敏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