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总会引起中国经济界,尤其乳业行业的注目。譬如伊利股份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乳业2013最后一份年报:全年创总营收477.79亿元,录得净利润32.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4.4%。
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总会引起中国经济界,尤其乳业行业的注目。譬如伊利股份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乳业2013最后一份年报:全年创总营收477.79亿元,录得净利润32.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4.4%。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发出“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动员令。沿着“8337”这一凝聚着科学发展智慧的发展思路,内蒙古乳业站在新的起点上……
家庭牧场的财富梦想
5月12日,和林县公喇嘛乡古力半忽洞村,天意牧场。牧场的主人常彦凤聊起了牧场的致富经。
14年前,只有24岁的常彦凤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试着养了3头奶牛。那时,成为一座拥有300头奶牛的牧场主,是常彦凤想也不敢想的梦。
常彦凤告诉记者:“那时我们都不懂养殖,饲养技术低,牛吃不好也喝不好,一头牛每天只能产13公斤奶。”
只有3头奶牛的散户养殖模式,单产量上不去,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也很低,这样的养殖模式让常彦凤吃尽了苦头。有时候,她不得不面对“辛苦一场赚得钱刚够买饲料”的困局。如何突破困局,是常彦凤当时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我最大的优势在于一直紧跟形势,政府提倡如何发展,我就怎么发展。”常彦凤告诉记者,正是依靠及时跟上政策形势,才让她在这个产业中坚持下来,有了今天的成就,别人卖牛,她就买牛。摸爬滚打了一阵子,常彦凤逐渐找到了感觉,养牛经验越发成熟,奶质越来越好,开始与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取得合作。
“你看,这是TMR搅拌机,可以均匀地把粗饲料和精饲料搅拌在一起,这样牛就没有办法挑食了。这是自动饮水槽,可以保证水槽里随时有水喝,而且方便清洗……”常彦凤津津乐道她的宝贝家当。
如今,常彦凤已成为一位拥有300头牛的家庭牧场主。牧场每头牛可实现日产牛奶23公斤,产量比以前提高了将近一半,而且牛奶质量也大大超过了从前。每公斤牛奶卖到伊利集团,可以帮常彦凤赚到4.35元。常彦凤算了一笔账,按一头牛产奶周期270天计算,每头牛每年可为她带来2.7万元的收益,除去每头牛2.1万元的养殖成本,仅牛奶销售一项,可为常彦凤带来每年百万元以上的收入。
作为伊利的合作牧场,常彦凤的牧场一直接受着伊利关于科学养殖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依靠乳业巨头发展,让常彦凤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我希望把自己的牧场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千头牧场的目标,实现规范化养殖。”
集中养殖带来产业革新
事实上,天意牧场从3头奶牛到300头奶牛的发展轨迹,见证了奶源控制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历程,这被看作是乳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虽对乳品行业产生重大冲击,但痛定思痛,该事件也坚定了乳品行业走上质量效益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推进内蒙古乳业升级,保证奶源供应,我区提出了加快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对策,变散养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而促进了乳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5月13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奶联社)兰灿牧场。一进牧场,场长孟军就要求记者经过门口铺设的“消毒带”。在这座2010年建设起来的千头牧场,安全管理与科学饲养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
孟军同记者打趣说:“奶牛一天要吃50元的东西,比人都吃得好。”为了让奶牛吃得好,牧场从美国进口苜蓿,从意大利进口取料、搅拌设备。为了让奶牛喝得好,牧场使用了恒温自动饮水机,还担心奶牛对电流敏感,正在研究其他的饮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