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白领李盼盼怎么也没有想到,月入仅过五千的自己竟然会在半年之内砸下三万元在美容院。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白领李盼盼怎么也没有想到,月入仅过五千的自己竟然会在半年之内砸下三万元在美容院。
“美容院的营销都是让你觉得不花这钱太对不起自己了。”李盼盼感慨道,起初并没有任何消费想法的她,被一次免费体验所诱惑,然而馅饼变陷阱,先后投入上万资金后,她发现这是一场停不下来的消费。
与李盼盼一样,有相同经历的爱美之士不在少数,她们纷纷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踏入了“美丽陷阱”中。美容院不仅没有让她们变得如憧憬中的那样美丽,反而徒增许多烦恼,花了不少冤枉钱。
中国的美容院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年间,被视为是“有钱人”才能消费得起的场所,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美容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鱼龙混杂的景象。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已有专业美容企业116941个,相关从业人员544900人,2011年营业额1562亿元,2012年达1658亿元,同比增长6.20%。
然而,伴随美容院数量走高的不仅是营业额,假冒伪劣产品、消费陷阱等一系列词汇也充斥着美容服务市场。近年来,各地工商局接到的相关美容院的投诉渐渐增多,消费者频频中招。
免费、赠送、折扣多重诱饵
半年前的一次逛街经历至今都让李盼盼心有余悸。
今年三月的一个周末,李盼盼来到天津市滨江道友谊商厦内逛街。这时,一位女士递给她一张卡,热情地向她推介:“我们美容院在搞活动,拿这张卡就可以进去免费体验哦。”
李盼盼思索着不用花钱,便在半信半疑中进了美容院。随后,美容师为李盼盼涂上一种体验产品,美容师一边为她做脸一边颇为担忧地说道:“你的毛孔太粗大了,局部皮肤不干净。”正当李盼盼还以为美容师是在善意提醒时,美容师立马切入主题:“我们有一款产品,专门针对年轻女孩子,现在做活动,可以免费赠送一套产品试一试。”
听到免费,李盼盼又心动了。试用产品后,李的噩梦开始了。“谁知道她给我试用的产品是把毛孔打开的,这个步骤把脸弄得非常红,根本就没法见人。然后说需要买一个把毛孔闭起来的产品,配合美容院的仪器,才能把发红的毛孔镇定住。也就是免费为你打开毛孔,逼你花钱闭合。”李气愤地回忆。
同时李被告知,亟需购买的产品是一支小瓶的精华,售价一千,还要配合几万块一套的仪器,在该美容院才能使用半年。自此,李盼盼走上了办卡之路,面部保养项目以及配套产品一下子花掉了她一万二千元。
以为天上掉下来馅饼,原来是个陷阱。免费礼品只是个“开胃菜”,正餐是美容体验,而高额要价才是真正的“辣招”。除了免费、赠送和折扣多重诱饵外,威逼诅咒等软硬兼施也是美容院的惯用招数。
对于李盼盼的遭遇和感受,江西高校大三学生小杨也深有同感。小杨心有戚戚地说,美容院给她试用了产品后,最后却要求其交钱完成接下来的“疗程”,并恐吓她“否则脸就会烂掉”。无奈之下,小杨交了3000元,带回了一堆自己也不清楚来路的护肤品。
除了以免费吸引眼球,很多美容院推出的折扣套餐也非常诱人。今年8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上海市南京西路818广场的一家女子美容院,该美容院店长介绍,该品牌在上海有上十家连锁店,主要为中低端消费,并极力推荐体验。
价目表上显示,脸部美容项目为3980元24次。记者以价格太高,并没有带足够钱财为由拒绝。该店长立即改口表示,目前正在搞活动,活动特惠价为2000元18次,名额有限。如果同时办理背部按摩和脸部美容,将可以再打八折。如果现在办卡,可以送一个免费脸部套餐。
如果美容院打折的价格还未吸引顾客,那么自己提出一个低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丁女士曾经在一家香港知名的减肥中心里,将一个减肥项目从接近3万元港币砍成了3000元。
丁女士自从这第一次在美容院消费后,才明白原来美容院可以砍价这样狠,成本可以这么低:“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可以讲这么多,可能3万元到最后2万多就成交了。剩下的全是美容院的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