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4000亿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但是高端医疗器械70%以上的市场被外资企业占据。跨国企业GPS(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三家企业的业内简称)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
国产优势并不稳固
“国产支架产品在核心过程把控方面仍欠缺经验,还处在‘试错’阶段,对产品细微之处的差异还没有完全理解,这导致产品质量均一性尚在完善中。”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医械部主任蔡天智对本刊记者表示。
医疗器械具有天然垄断性,后来者如果无创新技术突破,很难分得一杯羹。同时,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将对现有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国外企业由于产品更新不及预期,或者产品利润下降,可能选择退出,等研发或收购到创新产品后重新杀回。
强生公司于2003年率先在美国上市第一个药物释放型动脉支架以来,销售增长一度狂飙,2005年达到全球51亿美元的销售峰值。2006年以强生产品为代表的药物释放型动脉支架快速替代传统金属支架,占领全球89%的市场份额。
整体而言,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国产支架在药物及载体选择、释放技术,以及抛光加工、药物涂覆等工艺技术上还存在差距。但是,在支架设计、尺寸规格、操作方便程度,以及支架与输送系统集成等方面,国产支架更适应国内患者临床需求。
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核心材料,中国企业仍需进口。比如,上市公司乐普医疗在公开披露报告里的风险提示称,生产支架使用的不锈钢管目前在国内尚无合格的生产厂商,具有垄断生产特点。
蔡天智说:“中国企业对某些关键零部件技术尚未吃透,依然处在跟随创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