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7月22日,小米通过一场号称“2亿观看人次”的发布会宣告小米4诞生。随后的8月4日,小米援引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在2014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达到1499万台,占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14%。这意味着小米首超三星,成为中国市场位列第一的智能手机供货商。
不公开的秒杀
小米手机的销售数据在业内或许可以不说清,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需要知道“饥饿营销”背后的真相。7月31日小米台湾公司因为涉嫌在红米手机特卖活动中虚报销量,被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开出60万新台币的罚单。
消费者的一个疑问是,这是否意味着在大陆的小米也涉嫌违法?
“此种互联网营销根本不可能被一一监查”,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接受《消费者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广告铺天盖地,实时更新,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一般只有当消费者举报了商家的误导和欺诈行为后,监管部门才会采取执法行动。”
不过,和之前高调秀“售罄时间”相比,小米开始变得谨慎收敛起来。今年5月起,官方微博不再同时发布手机售罄时间和抢购备货量。从7月起,每次提供的抢购台数也鲜有对外公布。
关于是否应公布每次抢购活动的备货量及售罄时间,刘俊海对记者表示,目前尚无法律直接要求商家需要告知消费者备货量及售罄时间等信息,这方面仍属商家自愿行为。但他建议将修订的《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广告”的监管规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欺诈消费者”的惩罚与赔偿制度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