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5年变革路:品牌重塑、业务扩张仍难拯救市场

http://www.e23.cn2014-11-17虎嗅网

    摘  要:2010年,李宁公司20周年庆。这一年,这间知名企业选择更换了LOGO,同时把口号“一切皆有可能”更换为“Make The Change”,主导者是CEO张志勇,他拉开了李宁变革的大幕。

  金氏复兴李宁,取得一定成效。首先是把李宁从库存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其次通过渠道复兴计划,恢复经销商信心,为李宁的改革赢得宝贵时机,再次,改善了李宁供应链的效率。但是,李宁也付出较大的成本。表现为李宁业绩持续亏损,市场占有率下滑,行业领导地位不保。从财报看,2012年,李宁亏损近20亿,2013年亏损3.9亿,2014年亏损5.86亿。门店数量亦从2012年6月的7303间减少到2014年6月的5671间,净减少1632家,门店总数与安踏净差由2012年6月的-504扩大到-2030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滑。

  金珍君曾表示:如果削减最核心的运动资源和研发投入,例如CBA或者韦德之道的品牌投入,李宁可以节省好几亿的支出,但是又如何呢?李宁现阶段应该重视品牌的打造、消费者的品牌体验以及渠道和伙伴共同成长,而别太计较中短期的财务目标。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和高速变化的市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盲目扩张,为其2009年渠道阵痛埋下隐患,但是阿迪达斯迅速调整,随后在中端市场、运动生活品类和娱乐营销上强势出击,重新在中国市场找回状态。

  张志勇时代,李宁公司在2008年中国市场上取得卓越的成绩,但是国际化和品牌重塑过程中过于冒进,从而陷入库存门的泥潭,加之公司原生管理层和空降管理层的观念不同,引发冲突,形成公司的决策周期慢,执行力不畅的病根。金珍君时代,要确立新的战略方向,就意味着和原有战略方向出现冲突,而金氏空降了大量高管,意图提高决策效率,改善执行力,这直接导致李宁管理层的又一轮振荡,导致熟悉李宁文化、李宁经销商体系的管理者离开,一方面要面对资本市场提振业绩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文化差异的冲突,这或许是导致金氏离开的重要原因。

  在外界看,中国体育用品处于一个新的机遇期,上一波的市场调整直接淘汰了一部分中型体育用品企业,他们腾出的市场空间正被重新分配。此外,国家从宏观层面推进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拥有体育用品鞋服、体育器材和装备的李宁公司正处于这轮机会的窗口期。李宁公司需要熟悉李宁文化,敢于接过张志勇和金珍君传递来的变革接力棒的勇者,带领李宁人再次出发。有人说,李宁的下一任CEO是名西班牙人,也有人说,不如让李宁公司和中国动向交叉持股,让陈义红重掌李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