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韩后等新兴品牌以低基数实现业绩高增长不同,一些本土品牌出现增速放缓迹象。日化专家李传玉曾指出,2011年,本土销量前20名的企业里,没有出现年度业绩翻番的企业,销量前8的品牌业绩增速超30%的不足三成。
意串货且低价销售,这些品牌商是不道德的。
在专业人士看来,许多本土品牌本来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开发不同的产品,或让经销商做电商来规避这一利益冲突,但显然,专营店的利益被忽略了。冯建军认为,厂家每年的推广费用在增加、人工成本也在增加,销量却不能保证每年增加,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多渠道扩张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电商之外又出现了微商,事实上线上线下的博弈也才刚刚开始。
而原本作为本土化妆品店底层力量的单体店近年来每况愈下。拥有15家直营店的山东百信化妆品连锁机构总经理田海涛告诉记者,光去年就有六七家化妆品单体店店主找他商量转让的事情。小型单体店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没有规模、没有培训、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在许多单体店经营不下去的情况下,田海涛的15家店今年营业额达到2500万元,同比去年增长接近50%。这种终端的变化势必会很快传导到经销商。李涛告诉记者,由于单店生存困难,一些不能与大连锁合作的经销商,会明显感觉自己的经营变得比以往困难,这也会很快传导到品牌商,品牌商在当地必须寻找优质的经销商才能生存发展,找一般的渠道商,日子也会很难过。
但并不是任何品牌都拥有与大连锁谈判的筹码。广州某娇兰佳人店店员告诉记者,店里并不售卖记者所提到的那些本土品牌,一是因为它们一般都以开设专柜的形式售卖,另一方面连锁店追求走量,一些本土品牌的销量还是太小了。
渠道的调整势必也会导致化妆品各个品类趋向集中。江洪认为,店铺越来越集中后就不需要这么多品牌了,因为连锁店都会集中采购,比如娇兰佳人在店里可能只需要十个护肤品、三个彩妆品牌就可以了,这很可能导致化妆品前20名还有生存空间,另外一些品牌难免被淘汰。
“另一种变化的可能是,一些大型品牌在原来的化妆品专营店的渠道的成长空间已经不大,他们开始转向商超和专柜,但目前还没有看到成功的典范,所以未来无法预料。”谷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