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女报讯 近来,市民对专车的关注度又强烈起来,一是因为3月16日滴滴与快的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旨在加强专车行业安全管理;再就是全国“专车第一案”在济南立案,原告、专车司机陈超诉称,其因提供专车服务,被被告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服务中心罚款2万元,现要求撤销处罚。
女报讯 近来,市民对专车的关注度又强烈起来,一是因为3月16日滴滴与快的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旨在加强专车行业安全管理;再就是全国“专车第一案”在济南立案,原告、专车司机陈超诉称,其因提供专车服务,被被告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服务中心罚款2万元,现要求撤销处罚。记者了解到,专车比普通人想象得要红火。不过,当前因专车券返钱变少,乘客正呈下降趋势。
曾经日收万元 如今月入四千
早在去年8月份,具有高档乘车服务的“滴滴专车”、“1号专车”便在济南蔓延开来,市民也开始了一轮轮的抢红包大战。
据了解,专车在营运之初,不少司机跑一天便能成为“万元户”。市民马先生从去年9月份开专车起,日最高收入虽未破万,但净收入却也有过3000-4000元/天的“辉煌期”。“除去滴滴公司扣除收入的20%外,一天也能挣个几千元。”马先生说,同时期,他在北京的一个朋友每天最高收入能达到2万元。
如今,随着返券缩水,乘坐专车的人也相应减少,加之专车数量的增多,专车在不少司机眼里“越来越不好干”。听说开专车赚钱多,侯先生从去年12月开起了专车,但现实却让他有了转行的念头。“现在的单不太好抢,每天不停地开,月收入才达到40005000元,与传说中的高收入相差很远。”
“现在抢的专车券越来越少,而且面值也不大。”市民薛女士说,以前乘坐专车,主要是返券面值大,现在专车券日渐缩水,她也就很少打专车了。
想省钱还可以继续抢红包券
专车券面值瘦身,接下来会不会出现不再派发红包券的可能?19日,记者从滴滴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处获悉,目前市场对专车的需求量比较大,全国滴滴专车的日均订单量约有30多万单,济南滴滴专车日均订单量约四五万单。从专车营运来看,红包这种方式并不是专车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市民可以放心的是,“红包券肯定不会消失。因为很大一部分红包券是跟商务合作挂钩的,红包券是展示合作企业信息的最佳平台。”
据济南专车司机介绍,由于专车司机服务态度好,乘坐更舒适,目前乘坐专车出行的主力军依然是20多岁的女性。与“黑车”相比,专车虽饱受争议,安全性上却靠谱。“司机驾龄都需在3年以上,而且车辆比较新,行驶过程中也都有GPS定位,很少出岔子。”不少专车司机表示,加上新出台的《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乘坐专车的安全性会更加有保障。
相关链接专车应由市场决定去留
可以肯定,官司的审理过程、最终结果,不但决定着当前法律对专车的态度,也影响着公众对专车的认识、专车公司未来的发展策略及全国范围内的专车司机们的生计和未来,同时影响到公众出行的选择。
以私家车身份参与载客运营的车辆,确有“黑车”之嫌。但与此同时,专车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摆脱“黑车”身份,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要求司机把自己的专车挂靠在当地汽车租赁公司的名下来开展业务。而一些地方政府,也默认了专车公司的这种做法,对专车司机奉行“网开一面”的态度。这正好说明了当前国家在法律、政策上对专车态度的模糊与不明朗。
专车的去留最终应该由市场和消费者来决定。如果专车一直处于法律与政策的模糊地带而无法获得合法身份,类似的矛盾、冲突和官司只会越来越多。因此,不管济南的这起官司最终结果如何,它都应该引起从政府到社会的广泛反思。(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