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专车政策制定动向引人关注之时,专车鼻祖Uber似乎在中国市场上遇到了不小的阻碍。5月初开始,Uber便在广州和成都遭受封查,而就在Uber准备低头与政府合作之时,滴滴快的又抢先一步,与上海市交通委发布了合作平台。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专车市场厮杀的,共有Uber、一号专车、滴滴专车、易到用车和神州专车五家公司。而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则是滴滴快的。
而反观Uber,虽然入华一年多,但依旧水土不服。随着在中高端市场的折戟,Uber开始瞄准中低端市场。
去年8月,Uber正式进军中国一年,其在北京上线了在内地独有的拼车服务——人民优步(Peoples Uber),Uber将其定义为公益服务,不会从中盈利,扣掉成本之后将所有收入返还司机。但是,Uber的市场份额依旧进展不大。为了扩张市场,更接地气,2014年12月,百度[微博]与Uber达成投资战略合作,双方在产品和流量上展开合作。
然而,借助百度的投资想进军中国市场的Uber在此后并无大动作,水土不服的尴尬尚未化解。从软件下载量来看,Uber还是无法与滴快、易到等相比。
而反观滴滴快的,自合并之后频频布局出行各个领域。近期,滴滴快的不仅推出快车与Uber的人民优步正面竞争,还推出了顺风车,抢占拼车领域。而随着滴滴快的的发展,其野心也越来越大。除了推出快车业务,滴滴快的合并三个月后宣布,滴滴快的未来将要做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Uber的失败来源于其内部“不接地气”所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宇恒指出,Uber目前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并不突出,主要在北京、上海、杭州等8个中国城市开展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为王,缺少对中国用户习惯的把握,使Uber在中国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易观智库分析师张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相比BAT概念来说,滴滴快的的出行平台概念更加接地气。而且,两家合并之后不到四个月先后上线了快车、顺风车,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进行,滴滴快的还会更多覆盖一到两个细分领域,“可以看出他们的执行力很强,可能等到明年甚至今年年底,我们就能看到完整的城市交通平台,能够涵盖整个出行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