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说环保影响经济发展,是个伪命题!”河北省沙河市副市长裴沛华答得铿锵有力。记者追问:“真这么觉得吗?”他有点脸红,又补充说:“当然,短期内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应该说这是转型的阵痛。”
保成本由过去的100元提高到140元,在行业内属于偏高的。但是,通过加强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消化了一部分环保投入的损失,今年一季度仍然实现了盈利。
不少企业正在寻求通过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走出困境。在沙河,玻璃企业都在着力做玻璃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生产镀膜玻璃、门窗等,超薄超厚特种玻璃,差异化生产。邢台市发改委环资科科长王素敏说,近年来邢台市关停压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努力尽早渡过阵痛期。
财力困难、失业凸显,眼前的困难怎么过?
“壮士断腕”固然气壮山河,但“断腕”的痛苦却分担到了社会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基层工作人员、企业、普通民众。
在当地众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里,老板们转行就意味着有大批人要失业。记者采访时,一些企业表示目前仍在全额发工资留住工人,等待市场行情好转,但也有不少企业关停导致大量工人失业或收入减少。邢台市统计显示,因企业关停、限产,2014年全市减少就业岗位近万个,相关行业职工人均年收入减少4500元。在整个河北,产能淘汰涉及的人员安置数量远远大于此。
这是问题之一。
另一个问题是伴随着压力而生的抵触情绪。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老板们都认同环保、也支持环保,但是当企业投入巨大时,政府的补贴政策一直没能兑现。比如,要求企业推行“煤改气”,但天然气供应没有引入竞争,一定程度上存在价格垄断;又如从全国看,其他省市一些同行没有脱硫脱硝的硬性要求,使得本地企业成本增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
在普通民众中间,抵触情绪主要来自于环保工作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如推广洁净型煤,即使市县两级政府都给予补贴,但一吨洁净型煤的售价还是要比普通煤贵约200元。
这其实暴露了另一个问题:地方财力不足。事实上,在经济下行压力本来就巨大的当前,环保的压力让地方财力不仅不足以落实各种补贴和推广,连环保部门的工资都发不下去,一些县环保部门只好靠罚款维持办公经费。“企业大量停产,连罚款都罚不了。”一名基层环保官员说,某县工资发不下去,只剩下环保局长自己去执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