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天使非魔鬼就是添加剂 爽口的毛肚、鲜嫩多汁的牛肉、吹弹可破的虾仁、鲜香的火锅,“上乘食材熬制”的高汤……走进各类餐厅,声称“新鲜食材”、“原汁原味”、“纯正熬制”的各类餐饮食品,以亮丽的颜色、诱人的气味、浓烈的味道让人胃口大开。近日有媒体曝光了食品添加剂乱象,发现市场上许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其实不少是靠各类添加剂“调”出来的。
米面, 而是由白面经柠檬黄染色制成。柠檬黄是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可以在膨化食品、冰淇淋、果汁饮料等食品中使用, 但不允许在馒头中使用,这是一个典型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事件;再如粉丝中加入亮蓝、日落黄、柠檬黄和胭脂红等人工合成色素, 以不同的比例充当红薯粉条和绿豆粉丝等, 都属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不含添加剂是噱头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是建立在合理使用量的基础上, 食品添加剂不能超过最大允许使用量, 超过了使用量范围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使用食品添加剂时要根据用量多少精确计量, 而有些企业由于缺乏精确的计量设备, 造成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此外在添加了单一的食品添加剂后再加入复合型食品添加剂或多环节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均会造成添加剂超量。
此外国家规定必须使用食品级的添加剂,而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工业级的添加剂, 如工业级碳酸氢铵用作食品疏松剂,也存在为掩盖食品质量问题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如在不新鲜的卤菜中加防腐剂,在变质有异味的肉制品中加香料、色素等。
让孙宝国院士反感的是,个别企业把添加了某种食品添加剂与否作为卖点,在食品包装上醒目标注“不含某某食品添加剂”字样, 或者利用广告、媒体等手段, 标榜其产品不含食品添加剂。“其实这样做只会误导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 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现在的食品生产过程已很难做到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 超市货架上除了极少数几种外绝大部分食品都使用了添加剂, 消费者一日三餐中一般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企业的这种不负责任地标注既违反了食品添加剂的标识规定,不符合国家有关包装标签法规和标准, 也不利于我国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的良性发展。”
孙宝国强调,在一个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的现代文明社会里,坦然接受食品添加剂、努力做好食品添加剂、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才是正确的选择。“而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要做到摆正对食品的态度,很多商贩滥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正常的诉求或偏好,比如有人喜欢特别红的枸杞、特别白的银耳、特别黄的腐竹、特别亮的橙子……因此才会出现食为好色者容的现象。”如果人们不刻意追求太漂亮、好吃的食物,商家也就不必挖空心思滥用食品添加剂了。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大品牌的食品,一般来说,正规、大型商超销售的加工食品定期接受抽检,所用添加剂会清清楚楚写在包装上,比路边摊、小作坊安全。
烹饪离不开添加剂
加了“一滴香”后清水眨眼变高汤、添加了玉米香精的“煮玉米”香气逼人、“味美肉鲜”竟然是包子添加香精后的假象……在很多人眼里,这些来历不明的香精香料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又一隐患。
到底什么是香精香料,其实就是使食品产生、改变或提高风味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一般配制成食用香精后用于食品加香,部分也可直接用于食品加香。在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郑福平教授看来,香味是食品风味的重要指标,对食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现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流失食品的香味成分,为了弥补和改善食品的风味,提高食品质量,需要食用香精对加工食品损失的香味成分进行弥补和增强。“食用香精所用的原料、辅料等均具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依法生产和使用的食用香精,对公众的健康是无害的。这和某些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吊白块等具有本质区别。”
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