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牛初乳因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胃肠道等生理活性功能,曾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牛初乳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中老年人,年产值约30多亿元,而婴幼儿消费群体创造的年产值约20亿元。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创意摄影 上月一场牛初乳与健康高峰论坛让牛初乳的安全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牛初乳因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胃肠道等生理活性功能,曾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牛初乳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中老年人,年产值约30多亿元,而婴幼儿消费群体创造的年产值约20亿元。
在经历了从无人知晓,到“免疫之王”,再到遭遇功能质疑的历程后,时至今日,牛初乳的诸多功能仍受到学术界争议。
新京报记者近日多方采访,还原牛初乳的真相。牛初乳的免疫功能存争议,加上活性成分的不稳定,综合国内外多数专业机构及专家观点,建议婴幼儿还应慎重食用牛初乳。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郭铁 实习生徐劲聪 山珊 张迪
“免疫之王”因缺安全性论证被禁
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2003年“非典”时期,牛初乳因被商家宣传有免疫调节功能而备受家长推崇。借此,牛初乳婴幼儿产品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并在2008年迎来高峰期。
然而,2012年原卫生部的一纸“牛初乳”禁令,迅速将其打入“冷宫”。按照要求,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为原料生产的乳制品。
对于出台禁令的原因,原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曾对外解释称,制定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牛初乳对婴幼儿不是传统食品,也不是必需食品,目前缺乏牛初乳作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资料。
另据国家计生委官网信息,有专家认为,牛初乳是乳牛产崽后7天之内的乳汁,属于生理异常乳,其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
牛初乳功能仍存争议
牛初乳除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外,还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如免疫球蛋白、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其中,使牛初乳价值倍增的重要成分就是免疫球蛋白,其含量约是普通牛乳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但围绕牛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否对人类产生作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美国最大医疗健康服务网站WebMD刊文称,有一些证据显示,牛初乳能提升人体免疫力、修复神经损伤、燃烧脂肪、改善情绪等,但依然需要充足的证据来证明。
至于食用牛初乳究竟有无风险,WebMD也未给出明确答案,只是称口服适量牛初乳似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安全的。但有少数报告显示,艾滋病病毒阳性患者会出现诸如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红细胞下降等症状。
牛初乳另一个尚未得到一致认可的是其活性成分的不稳定性。
甘肃农业大学专家在《牛初乳与常乳的物化性质对比分析》中提出,牛初乳非常不稳定,耐热性能差,且容易形成凝块,故不能直接出售,也不能直接混入常乳中用于常规乳品加工,属于生理异常乳。
而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陈志伟等人曾对中国荷斯坦奶牛1-7天内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行过测试,显示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随奶牛分娩后时间延长而递减,48小时内递减迅速,并在72小时后递减缓慢,且已接近常乳水平。
陈志伟等人建议,应以24小时内的初乳为最佳,若笼统地以3天或5天内初乳为最佳原料生产初乳制品,产品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不仅很低,而且每批次之间差异也很大。
■ 焦点
国内:有企业竟建议婴儿吃牛初乳粉
牛初乳粉的最大争议在于能否给婴幼儿食用。
2012年的禁令使当时处于攀升期的牛初乳产品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遭遇严重打击。但据原卫生部的解释,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营养评价室主任杨月欣的解读,除婴幼儿配方食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