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片片燕窝装在透明盒子里,既无商品产地,也无生产日期。大部分盒子连品牌都没有,只简单写着“燕窝”二字……然而,这并未影响购买的火爆,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燕窝流向千家万户,端上百姓餐桌。
再转运入境,从罗湖口岸进关,每公斤收费280元,“我知道你的货什么手续都没有,但这不成问题,我们在那边有关系。”
一位在马来西亚经营了燕窝十几年的厂家说,每个厂家都有可靠的“蚂蚁兵团”负责带货。“国内客户想要买正规的,就得付出更多的钱,这钱也是人为被推上去的。”
应形成监管合力
为何商家宁愿走私也不愿通过检验检疫后走正规渠道?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
一是费用。检验检疫时需要交17%的增值税,仓储和检验以及标签码费用等,这会降低燕窝利润。二是质量门槛。普通燕窝多喷一点水,就能把水卖出燕窝的价格。而燕窝属于高蛋白产品,水分含量高了微生物容易滋生,导致亚硝酸盐超标,可能通不过检疫。三是消费者对溯源码的接受度不高,厂家不希望再加一道工序增加成本。
“想要在中国正规售卖,需要在马来西亚兽医局注册,拥有自己的燕屋,这样的燕农并不多,正规加工厂的原料需要向注册后的燕屋收购,决定了成品产量不会太大。”相关厂家说,高投资、限制量,加上手续烦琐,很多厂家不愿意走正规渠道。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燕窝溯源服务平台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溯源码不是强制的,但目前获得中国注册的马来西亚16家和印尼8家企业,全都申请了溯源标签。这意味着只有贴上追溯码的产品,才是工厂验收合格、经过了进出口批次检验的正规产品。
尽管“走私”燕窝可能因“三无”问题而出现卫生、质量隐患,却颇受消费者欢迎。在凯旋门市场,一位在帮妻子购买燕窝的男士表示:“吃了这么多年也没出啥问题,而且有追溯码的燕窝太贵,里面很多都是税,没必要买。”
一方面是消费者希望买到便宜商品,另一方面是监管必须履职,这样的矛盾亟待破解。相关厂家建议,为了增加生产商的积极性,可以简化注册的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