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代人都有各自的文化消费诉求,每代人都有各自倾心的文化消费产品。有人说,微博是“70后”的天下,微信是“80后”的天下,在线直播则是“90后”“00后”的天下。
营销是在线直播平台在社交之后被资本和市场发掘的一个重要功能。目前,一些商家开始注意到知名主播们的影响力。对于商家来说,这些主播由于粉丝多、自带流量大,邀请他们到商业活动现场进行直播,其话题性和传播效率都将具有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但对于一些知名主播来说,参加商业活动的收入还不如平时直播中收几台‘飞机’‘游艇’挣得多,所以主播们的身价也是越来越高。”一位直播行业从业者说。
6月21日,东风汽车就邀请了100位知名主播现场直播了新车“风光580”在海南博鳌的上市活动,场外同时在线的网友一度达到500万之多。
一些传统媒体也借由直播平台为自己的节目进行营销,如湖南卫视近期与多个直播平台合作直播了《全员加速中》《透鲜滴星期天》等节目的录制,在电视行业中被广泛推崇为有别于传统宣传方式的营销创新。
此外,在直播节目中植入广告的做法也越来越多。2016年欧洲杯期间,“一直播”就邀请了一些明星主播到比赛现场进行赛后点评直播,并在直播视频中植入了广告。“但就整个行业而言,平台与主播进行打赏分成仍然是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在线直播行业对用户流量非常依赖,行业的商业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下科技”联合创始人雷涛说。
谁在播,谁在看
直播数据造假成风扰乱行业秩序
那么,到底都是什么样的人在玩直播?又是什么样的人在做花钱打赏的忠实粉丝?
据了解,目前绝大部分在线直播的用户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低收入群体和缺少经济实力的年轻群体,大城市白领阶层和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群参与较少。这样的人群又如何消费得起动辄价值百元甚至千元的“游艇”“飞机”“赛车”呢?
2015年,某主播在“斗鱼”平台直播游戏“英雄联盟”时,聊天室显示观看人数竟然超过了13亿,直播平台数据造假从此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当前,这样的操作正在变得批量化和规模化。在淘宝网上有很多以“涨粉”“包热门”为关键词的卖家。某家淘宝店铺里对某直播平台的涨粉价格明码标价,1元可以换取2万粉丝,10元可以换取5500人气(即进直播间观看的人数),持续点亮飘心10分钟。目前该店铺的成交量已经高达2万多单。
刷流水同样也是一个关键的运营造假手段。一些直播平台的热门主播会由专门团队或者经纪公司帮忙运作,由团队或经纪公司大批量向直播平台充值,再将充值换得的虚拟货币用于自己旗下的主播账号,随后主播的收入则由经纪公司与直播平台五五分成。在这个过程中,经纪公司并没有经济损失,却捧红了自己旗下的主播,主播还可以通过参与线下商业活动为经纪公司赚更多钱,直播平台也得到了大量优质数据。“由此可知,直播行业刷流水数据造假并不是一方所为,直播平台、主播经纪公司、主播均参与其中,心照不宣的默契打造了一条直播行业造假产业链。”一位从业者说。
业内人士表示,直播数据造假的动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播或主播经纪公司为了捧红主播,制造某主播在线人气旺的假象,从而让普通用户因主播的高流量而产生好奇心,进入聊天室后又出于从众心态进行打赏,进而获取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直播平台的宽带和运营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除了直播本身的成本,存储历史直播内容也加大了成本支出,一线直播平台每月的带宽成本都在2000万元上下。有的直播平台为了收回成本、增加盈利,则通过虚高人气和流量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从而获取融资。
采访中,尽管一些直播平台表示对买粉、刷流量的造假行为一经发现就会严厉打击,但由于缺少第三方监管,整个利益链的交易和循环严重不透明,行业品牌可信度仍然较低。
有人指出,直播平台数据造假的真正隐忧在于:这是不是说明用户真的不够用了?各直播平台真的有那么热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泡沫化的繁荣必然会影响到投资者和用户的信心,数据造假带来的虚火最终会烧到直播行业自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进入的风险,甚至有可能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亟须加强,透明化和诚信度才是维持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