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超市里标的是特价,结账却成了原价;声称原价980元的棉衣,5.6折后变成550元,但实际原价只有680元;总是在结账时多收消费者的钱,却解释为“工作失误”;周边几公里内,如果有大型超市的商品价格低于本超市,本超市将补偿几倍差价……一些大型超市为增加销售额,提高销售利润,采用各种虚假、误导手法,利用消费者对大型超市的信任,欺骗消费者。
钱,但因许多消费者都没有核对小票的习惯,导致许多人稀里糊涂被多收了钱。12315提醒广大消费者:1.购买产品,特别是特价商品时要注意有没有会员或者数量的限制,看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核对一下价签和商品上的条码。2.养成购物后核对购物凭证、小票的习惯,在当场发现问题,便于及时与经营者或服务员沟通解决。3.退换货之后也要保留小票,或者要求经营者重新开具,以保障自己合法的消费权益。
还有三种欺诈方式请看清:
1.一些大型超市宣称,周边几公里内,如果有大型超市的商品价格低于本超市,本超市将补偿几倍差价。其实,这只是超市宣传的噱头,超市非常清楚,每个大型超市周边几公里内,政府部门是不会批准设立第二家大型超市的。
2.一些散装食品、水果、蔬菜的价签价格,与超市电子秤称重后打印出的价格不同。经营者也以价格调整等缘由进行搪塞。
3.小计量(型号)商品价签放在大计量(型号)商品价签前。经营者在品名相同、计量(型号)不同商品前,有意摆错价签,让消费者误以为价格优惠。更有甚者,货架上只有大计量(型号)的商品和小计量(型号)商品的价签。如果消费者发现问题提出异议,经营者以小计量(型号)商品已售罄或消费者错拿错放等缘由进行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