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民于先生在泉城广场附近一家大型超市花200多元买了几盒曲奇饼干,发现外包装上的食品添加剂标注不合法,随即向商家索赔5000多元。买包饼干,竟索赔上千元,投诉书中还明确列举出相关法律条文和外地相关案例。
识,到全国各地打假,以此获得赔偿。他们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互相沟通经验。”
记者了解到,消费投诉中,有一部分人算不上真正的职业打假人,但他们为索赔而购物,“知假买假”,甚至出现一些恶意打假的现象。谈及此,几乎每位负责处理消费投诉的工商工作人员都如数家珍。有的消费者利用超市收银扫码存在的漏洞,先从超市购买在保质期内的预包装食品,特别是一些二次分装的散装食品,等食品过期后,再次购物时带进超市,结账时再扫一次码,就能二次购买同一包食品,只要购买成功,就以销售过期食品为由投诉超市。有的消费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发现某家超市卖的羊毛衫羊毛含量不足,就一次性买下十几件衣服,通过投诉获得高额赔偿;还有的消费者发现某家超市卖的“极品大虾”有虚假宣传的嫌疑,为获得高额赔偿金,就把周围超市里卖的所有同品种大虾全部买下来再到工商部门投诉。
【市场反应】不乏恶意打假,商家、工商挺“头疼”
面对为索赔而购物的消费者,工商部门和商家的心情都比较复杂。
赵先生说,不管是不是打假,消费者正当投诉都是值得尊重的。工商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消费者的投诉正是对工商检查的有益补充,既监督经营者,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是好事”。但也不排除,个别较真消费者并不是出于公益目的而打假,而是单纯为索赔而打假,他们称不上职业打假人,甚至有些属恶意打假。
“不管是哪类投诉,工商部门都会按照职责范围进行受理,如果无法受理,会给消费者讲清楚不予受理的原因,并告知应由哪个部门受理。”市中区工商分局工作人员孙先生表示,尽管如此,工商部门有时也会无意中成为恶意打假人士索赔的工具。因为一个案件工商部门立案后,就需要大量的证据、证人,而这些为索赔而打假的消费者一旦获得赔偿后,人就消失了。工商部门联系不到投诉人,案子了结起来就比较麻烦,容易造成一些遗留问题。
孙先生还介绍,商家遇到这类消费者也是很“头疼”,一方面,企业乐意消费者通过合法渠道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正。另一方面,恶意打假也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而有的投诉对商家来说本身就是被冤枉的,另外,如果一个企业一天被投诉十几起,基本上就没法从事正常经营活动了。